当我们来到太行山,我们怎么看山里的石头

我家在河之北 2025-02-14 08:40:51

太行山就是门前的大山,从愚公时期一直到现在都在这里,那当我们要看这座大山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

换另外一种说法,太行山里的石头应该怎样看?

从地质结构来看,太行山更像一块多层的蛋糕,每一层都有不同年代不同景观的地层岩石,构造了这块蛋糕。

从上到下大约有六层,分别是古老变质岩、红色嶂石岩、白色石灰岩、黑色含煤层、中生代岩层和新生代黄土。

其中古老变质岩是太行山的“根”。先说什么是变质岩,一类是原岩为岩浆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一类是原岩为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岩。不过太行山的变质岩一般形成于距今约10亿年到30亿年,它不仅是太行山最古老的岩层,也是中国大陆不多见的岩层。

所谓古老,就是它是最先生成的,也比较少见,所以才显得古老。

红色嶂石岩,就是前文书中提到的河北地理学家以赞皇嶂石岩的村名命名的岩层,这类生成于大约18亿年至15亿年之间的元古界长城系,覆盖在古老变质岩之上,被誉为“万丈红绫”。

这里的长城系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岩石地层单位,这一类岩层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因为长城一带发育较好,所以有了这样的命名。

白色石灰岩是一个简称,实际上包括了石灰岩、白云岩等多种可溶的碳酸盐类岩石。在时代上,这也能分成两段,比较早的是距今14亿年左右到10亿年左右,属于长城系蓟县系,主要是白云岩;还有一段形成于距今6亿年左右到4亿年左右,主要由寒武系、奥陶系石灰岩及变质岩组成。

黑色含煤层形成于距今3亿年左右到2.5亿年左右,这个是中国最重要的含煤地层,占全国30%的煤炭资源集中于此,煤炭产量占全国55%。这里主要分布于华北聚煤区。按照地理分段,这里属于石炭系至二叠系,当时的太行山处在海陆交互的环境,植物繁茂,所以成为重要的成煤期。

中生代岩层,大约形成于2.5亿年至1.4亿年间,主要包括三叠系、侏罗系,这是当时太行山地区完全进入大陆环境以后得泥沙和火山物质堆积而成的。

新生代黄土则是覆盖在山西高原上的黄土,以及太行山盆地中的黄土,主要形成在距今两百多万年。

这些蛋糕层并不是在太行山均匀分布。有些地层受山体变动影响,或可见或不可见。像古老变质岩在王屋山以东、武安以南,但上面常常因为覆盖了新的岩层而很难看到踪迹。而在太行山南延的王屋山、中条山以及武安以北的太行山区域才大面积裸露出来。

新石灰岩层在王屋山、中条山,还有五台山、平山以北的山体,由于山体抬升和变形,也多半剥蚀掉了。

黑色含煤层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山内河盆地中,比如以煤矿著称的有井陉、阳泉、武安等地。由于太行山主脉抬升强烈,含煤层受到剥蚀,一些沉陷盆地中的含煤层才得以保留,而这里也恰恰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集聚地,有利于煤炭开发,距离人类聚居区较近。

行文至此,如果单从地质结构来看,太行的分界线应该在五台到平山一带,在北部,古老云岩层覆盖在古老变质岩之上,而缺少红色嶂石岩;在南部,新石灰岩层覆盖在红色嶂石岩上,很难看到老白云岩层。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