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校园这个本应是安心学习、舒适生活的地方,一间仅仅 37 平方米的宿舍里,竟然要塞下 14 个朝气蓬勃的少年。
他们的生活空间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故事的开端,源于一位热心市民在社情民意平台上的反映。
这位市民提到,广东顺德大墩初级中学的男生宿舍,居然是 14 个孩子挤在一间屋子里,这住宿环境实在是让人揪心,于是建议学校能够重视起来,尽快改善一下男生们的住宿条件。
那这宿舍的实际情况到底有多糟糕呢?
记者专门去实地走访了一番,这一了解,还真是让人吃了一惊。

整个宿舍面积只有 37 平方米,可却住着 14 个学生,简单一算,生均面积仅仅才 2.64 平方米。
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咱们国家对于学生宿舍的生均面积那可是有一定标准的,很显然,这所学校的情况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宿舍的狭窄,只是学生们日常困境的缩影。
在37㎡的空间里,每个学生的私人领域几乎为零:床铺之间的过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洗漱用品和换洗衣物被迫堆放在床底或阳台上。
更令人心酸的是“洗澡VS吃饭”的二选一困境。由于学校规定晚自习后不得使用厨房,学生们只能在1小时内匆忙解决温饱。若时间不够,只能饿着肚子或放弃清洁。

令人担忧的还有心理健康。长期生活在压抑环境中,部分学生出现焦虑、自卑情绪。
有老师反映,近两年宿舍矛盾频发,因抢占插座、噪音等问题引发的争吵屡见不鲜。
要弄清楚这宿舍为啥会这么拥挤,还得从这所学校的历史和发展说起。
这间宿舍的“诞生”,源于学校20年前的规划失误。
2001年,大墩初级中学新建时,按照国家标准设计了12人间宿舍(37㎡/间),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学生人数从1200人激增至2767人为缓解住宿压力,学校从2008年起将教工宿舍改造为男生14人间、18人间,女生宿舍则维持12人间不变。

看似合理的改造背后,却埋着政策执行的漏洞。
2008年,教育部已明确规定“学生宿舍人均面积不应低于3㎡”,但学校改造后的14人间生均面积仅2.64㎡,18人间也仅3.44㎡,均低于国家标准。
更讽刺的是,这些改造宿舍竟通过了审批,至今已使用近十年。
“我们承认面积不达标,但改造流程确实报备过。”副校长邓绮漫坦言,学校也曾尝试申请资金改善条件,但受限于财政拨款和用地紧张,改造计划屡屡搁置。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并非孤例。
现在的孩子连基本尊严都保障不了,谈何教育?
或许,真正的教育改革,应从重新丈量每一间宿舍的尺寸开始,从倾听每个孩子的喘息声开始。唯有如此,才能让“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不再是一句空话。
孩子们的成长只有一次,他们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应该是充满阳光、快乐和美好的。
每一个小小的宿舍,都是他们在学校的 “家”,这个 “家” 虽然不需要多么豪华,但一定要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