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和坏孩子,经常是大人们给学生划定的两种群体。或许人天生有被认同的天性,尤其是还没有独立人格的少年儿童,更加在意是否被家长和老师肯定。
但越来越多人,对于培养“好孩子”的教育方式嗤之以鼻。评价一种培养方法,应该看结果。那我们就来看看,这类群体后来怎么样了。
越来越多曾经的好孩子,成为“愤怒的成年人”
我们中国人信奉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秉性往往从很小的时候就能体现出来。优秀者习惯优秀,不靠谱的学生也很难痛改前非。
小学时懂得孝顺父母、努力学习、友好谦让的同学,长大以后通常也是努力工作、不让家长操心、尊重领导的人。
可惜,很多情况下也存在事与愿违。有岁数大的家长吐槽和纳闷,为啥自己的女儿原本是所有人眼里最懂事、最勤奋的好学生。可现在像变了一个人。
亲戚来串门不爱打招呼,也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拿给小弟、小妹玩。高三月考成绩下俩,家长只是多唠叨几句,女生就很愤怒地问她:你自己学习什么水平?
现在已经读大学,但很少主动跟母亲打电话。放假期间还因为吃饭的小事和她大吵一番。这位母亲感到迷茫和伤心。本就不是条件好的家庭,把学生供大不容易,她怎么变得这样。
老外的解释“扎心了”:现实生活总是令好孩子吃亏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发现原来并不是个别现象。越来越多曾经的“好孩子”,长大后变成“愤怒的成年人”。甚至好像“点火就着”,比以前那些不着调的学生更难沟通。
一位老外的回答,堪称经典,说出了真实而“扎心”的答案。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如果你听话、不给大人添麻烦、懂得自制、努力学习,你将拥有美好的未来。
例如拥有学生干部的职位、毕业有好的工作、找到好的伴侣。可现实中,这些被好学生思维培养出来的人,却发现刚好相反。
跟我们中国网友总结的话很相似,老外直言“现实中假如你什么都要满足别人的要求、永远服从、永远体谅别人,结果只会被糟糕地对待,很少会被珍惜”。
外国女子总结道:现实世界总是让好孩子吃亏,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坏孩子得到一切,自己却只有被压抑被控制的份;才发现原来这种教育方式是场欺骗,能不愤怒吗?
所以,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家的学生突然从一个听话懂事的人,变得暴躁或冷漠,跟父母也保持距离。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反思一下好孩子是如何伤心和失望的。
这个问题在家庭,和在职场,都是相同的道理。家长难以理解的话,可以想想在工作单位里,为何有些员工前期非常努力,后期却混日子。
好员工如果得不到必要的尊重和福利,反而被进一步压榨。敷衍的员工却相安无事做最轻松的活。那么前者要么离开,要么也变成烂员工,就很正常了。
一个人的改变有深层原因,从没有真正的“突然变化”
编者从事教育行业的过程中,经常见到家长们询问:我家学生原来很好的,怎么突然就不懂事了呢?实际上,学生也好,成年人也罢,很少有“突然的变化”。
你之所以觉得突然,往往是长期缺少观察和思考。而且,这里提及的培养“好孩子”的标准,跟真正的“好”,并非相同的意义。
它在许多人眼里,通常等于“乖孩子”,就是不能运行学生为自己考虑,只能无条件服从成年人。坏孩子想喝汽水,家长会买;好孩子如果说想喝,就成为过错。
“你是好孩子,怎么能不体谅我们的难处呢”。类似的经历多了,好孩子也会失衡。如果家庭关系中,有人突然性情大变,那多半是长期吃亏的人不想再这样下去了。
如果说家长对子女恩重如山,笔者认为不够贴切。事实上,很多父母往往只给坏孩子好处,只哄坏孩子开心。因为让好孩子忍耐,显得更容易。
这大概也是人性中的阴暗面,有些家长看到学生过早地懂事,会更为心疼并好好对待。但也有些父母,恰恰拿捏懂事的一方。好孩子也要自己学会鉴别才行。
【话题】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我也是这样,明明想改,想变得不好惹也只是唯唯诺诺的几句,被同事说你就是太好说话了,这不就是说好欺负吗。自己气的要死,也不知道怎么怼回去。以前不知道怎么回事只知道压抑的不行,不舒服了也顶多和家里吵两句,现在更是冷漠的不想回应。每次家长会说你怎么这样,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可我一个眼神都不想看过去,心里太累了。因为这种压抑感,我离开家,辞了离家近的工作,那工作其实不错。在外面找了份工作也不远,公交一个多小时也能到家,也没干多久,因为没什么能力工作只够自己吃饱,所以家里一直要我回去,当家里第一次这么说,那瞬间的压抑感让我想死的心都有了。看了这个文章突然明白为什么了,很多乖孩子都是遵守规则的人,都信五讲四美等等的一套,可长大后除了央国企哪有那么多按部就班努力就能成功,甚至央国企都有隐形规则。长大工作才明白以前学的那些为人处事很难甚至完全不能处理成年后的事。为什么变,因为你们的好孩子长大在外受了委屈受了伤受到了社会的毒打,才开始在这个格格不入的成年世界里试图竖起尖刺保护自己,有成功的,可有些被磨了几十年的尖刺都是钝的,严重的只能向内刺伤自己 ,所以性格尖锐冷漠只是在保护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