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可燃冰被誉为"未来能源之王",中国更是号称储量全球第一。
一时间,媒体沸腾,专家欢呼,仿佛能源危机即将解除。
可是最近几年,提起可燃冰,却鲜有人问津。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未来能源",怎么突然就沉寂了呢?它真的能取代石油吗?
可燃冰是画大饼?1934年,美国人哈默·施密特就在寒冷的输气管道中发现了一种能燃烧的冰块,这就是人类首次发现可燃冰。
当时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气都还没普及,所以这个发现并没有引起太大关注。
随着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人们才意识到可燃冰的潜在价值。
简单来说,可燃冰就是在低温高压环境下,天然气和水结合形成的一种晶体。看起来像冰,遇火就能燃烧,所以叫"可燃冰"。
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和天然气差不多。
但是,它的密度是普通天然气的2-5倍,是煤炭的10倍。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后就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这意味着,同样体积的可燃冰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
更让人兴奋的是,可燃冰的分布非常广泛。
科学家估计,全球可燃冰的储量大约有2.1万亿吨,比已知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加起来还要多。
特别是在我国南海,据说发现了两个超千亿立方米的可燃冰矿藏。
如果能够开发利用,就可以极大缓解能源危机。而且,可燃冰还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
它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煤炭和石油要少得多,对环境更友好。如果我们的城市能用可燃冰发电,那蓝天白云可能就不再是奢望了。
但是,为什么最近几年可燃冰的声音越来越小了呢?
易散的白色石油可燃冰虽然储量大,但是它不像石油那样可以直接开采出来就能用。它分布在深海海底或者永久冻土层,开采难度非常大。
而且,可燃冰在常温常压下会迅速分解。
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这是一种温室效应很强的气体,它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
如果大量泄漏到大气中,还会加剧全球变暖。
然而,在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后,却换不回应有的回报。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和天然气差不多。也就是说,即使成功开采出来,最后还是要当天然气用。
可是开采难度比天然气大得多,成本自然也高得多。同样的东西,谁会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呢?
更糟糕的是,可燃冰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十几年前,当时的能源市场可谓是愁云惨淡。
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天然气供应紧张,各国都在为能源安全绞尽脑汁。
就在这时,美国的页岩气开发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页岩气,这种曾经被认为无法大规模开采的非常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涌出。
美国不仅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还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天然气。
全球天然气供应大幅增加,价格也因此随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开发成本高昂的可燃冰就更没有竞争力了。
开发难度大,成本高,又缺乏竞争力,自然就没人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去研究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关于可燃冰的新闻越来越少的原因。
那么,可燃冰真的就没有希望了吗?
“可燃冰”的未来前景也不尽然。
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开发难度大但储量丰富的可燃冰可能成为必然选择。
日本作为一个能源匮乏的岛国,对可燃冰的研究尤为积极。
早在2013年,日本就在爱知县近海成功进行了可燃冰试采。虽然当时只持续了6天,但这已经是世界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
之后,日本又多次进行试采,不断积累经验。日本政府甚至制定了计划,希望在2023年至2027年期间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采。
而且,可燃冰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能源开发,还有很多其他的意义。
比如,研究可燃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历史。
在1.83亿年前和5500万年前,地球都经历了剧烈的环境变化,包括海洋生物大规模灭绝、大气快速升温、海洋缺氧和酸化等。
许多科学家认为,这些事件可能与海底可燃冰的大规模分解有关。
另外,可燃冰的研究还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
比如,了解可燃冰的形成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深海天然气管道结冰的问题。在低温高压的深海环境中,天然气管道容易形成可燃冰,堵塞管道。
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可燃冰的形成机制,就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防冰技术,降低管道维护成本。
所以,虽然可燃冰现在不再那么热门了,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价值。相反,持续的研究和技术突破可能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其实,每一种新能源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风能、太阳能在最初也面临各种质疑和困难,但是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能源来源。可燃冰的发展也需要时间和耐心。
虽然现在遇到了瓶颈,但是只要继续研究,未来未必没有希望。
未来的能源格局,很可能是多种能源并存,互相补充。
结语在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平衡开发与保护、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
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应该成为我们能源战略的一部分,但不应该是全部。我们还需要继续投资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探索更多的清洁能源选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清洁、安全的能源未来。
补贴款拿到了吧
现在没有技术开采,先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