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高神药”背后:保健品虚假宣传的重重陷阱

文元众视 2025-03-17 03:04:32

起底 “长高神药” 神话

家人们,我最近刷直播,真的被一些乱象惊到了!今天一定要和大家聊聊保健品虚假宣传这个大问题,尤其是那些号称吃了就能长高的产品,简直是把家长们的焦虑当成了 “提款机” 。

就说 EZZ 官方海外旗舰店的直播吧,春天儿童成长黄金季,他们搞了个 “春生成长季 焕活不掉队” 专场活动。主播激情满满地推销 EZZ 成长肽,那话术一套一套的:“你孩子一辈子的事情,值不值得你花点钱?”“有 2 (cm) 有 3 不要嫌少,有 3 有 4 也不要嫌少,有 4 有 5 是赚了的” ,再配上一些孩子因为身高在生活、未来发展中受挫的案例,直击家长内心痛点。不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就这么被忽悠着下单了 。

有位消费者跟我说,他孩子符合商家限定条件,商家承诺能长高 2 - 6 厘米,无效退款。他就信以为真,给孩子买了 6 个周期的产品。结果呢,孩子身高一点动静都没有。找客服理论,客服居然让再买 3 个周期,说肯定行。可这 3 个周期吃完,还是老样子。再找商家和平台客服,对方却改口说这是保健品,不承诺长高了 。这不就是妥妥的欺诈吗?

我也去看了他们的直播,主播在介绍产品时,那叫一个信誓旦旦,说什么 “吃了一定有结果,一定有效果” ,还举了个 17 岁女孩使用产品后身高增加的例子。但当被问到吃完没效果怎么办时,虽然承诺有售后保障、直接退款,可真到消费者投诉,就变成了平台给几张无门槛优惠券敷衍了事 。还有消费者付了 3561 元,店铺只愿意退 1000 元。

从医学角度来说,我咨询了某三甲营养科的临床医生,也查了医疗垂类大模型,人家明确表示,身高受遗传基因、日常膳食均衡、睡眠质量和运动情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单靠吃个 EZZ 成长肽就能长高,根本不现实 。这商家为了卖货,完全无视科学,虚假宣传毫无底线,实在是可恶!

虚假宣传手段大曝光

这些不良商家为了卖货,手段可谓五花八门 ,下面就给大家揭露一下他们常用的虚假宣传手段。

模糊身份,混淆视听

商家在销售保健品时,故意不明确产品为保健品,这是一种很常见的误导手段 。就像 EZZ 官方海外旗舰店,在直播介绍产品时,主播不主动提及产品是保健品,商品购买页面上也看不到 “蓝帽子” 标志 。要知道,“蓝帽子” 可是保健品的重要标识,缺少这个标志,很容易让消费者把保健品当成药品 。有些消费者就是冲着药品的疗效去买的,结果买回家才发现是保健品,感觉自己被忽悠了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保健食品标识规定》,也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

疗效夸大,毫无底线

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商家对产品功效的夸大简直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 。他们使用绝对化用语,什么 “一定能长高”“包治百病”“快速见效” ,这些虚假宣传话术张嘴就来。就拿 EZZ 成长肽来说,主播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一定有效果,能长高 2 - 6 厘米 ,可实际上身高哪是这么简单就能靠一款产品改变的?还有商家宣传的澳洲节散胶囊,声称能治疗肺部、甲状腺结节 ,但消费者服用后根本没效果。按照规定,保健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 ,商家这么宣传,完全是无视法规,误导消费者 。

虚假宣传成风的根源剖析

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如此严重,背后的根源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

利益驱使,道德滑坡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家逐利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商家却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完全不顾道德和法律底线 。就像卖 EZZ 成长肽的商家,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获取高额利润,根本不在乎宣传内容是否真实,是否会对消费者造成伤害 。在他们眼里,消费者的权益、健康都比不上金钱重要。这种道德的滑坡,让他们在虚假宣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他们还会在营销手段上不断 “创新”,找各种托在直播间里营造产品很受欢迎、效果很好的假象,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诱导更多人下单 。

监管漏洞,有机可乘

监管层面的问题,给了虚假宣传很大的生存空间 。首先,保健品的监管标准相对宽松 。按照《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保健品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其注册与备案流程虽然有规范,但和药品监管比起来,存在不少灰色地带 。保健食品的注册虽然要经过系统评价和审评,可安全性、保健功能和质量可控性的评价标准和程序没药品那么严格,这就导致一些不良商家钻空子,在宣传上夸大其词 。

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也不够顺畅 。保健品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像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 。这些部门之间如果信息沟通不畅,职责划分不明确,就容易出现监管空白或者重复监管的情况 。比如,对于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处罚,有的部门认为不归自己管,有的部门又和其他部门存在职责交叉,互相推诿,这就使得对虚假宣传行为的打击力度大打折扣 。

直播平台自身的监管也有难点 。现在直播带货发展迅速,平台上的主播和产品数量众多,内容审核难度很大 。而且虚假宣传的手段不断翻新,商家会用一些隐晦的话术、暗示性的语言来规避平台审核 。再加上平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很难对保健品的功效宣传进行准确判断,这就导致很多虚假宣传内容能在平台上传播 。

受众特点,易受蒙骗

老年人和有特定健康需求的人群,是保健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最容易受到虚假宣传蒙骗的对象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对健康的渴望更加强烈 。他们大多比较关注养生保健,愿意在这方面花钱 。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对新的消费模式和产品了解不够,专业知识也匮乏,很难辨别商家宣传的真假 。一些不良商家就抓住老年人的这些特点,用 “亲情营销” 的手段,对老年人嘘寒问暖,陪他们聊天,让老年人产生信任感,然后再推销保健品 。

有特定健康需求的人群,比如想长高的孩子家长、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等,他们因为自身的需求,心理上比较焦虑,容易病急乱投医 。像那些宣传能长高、能治疗疾病的保健品,对他们来说就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们往往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购买,而忽略了产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大肆进行虚假宣传,误导他们消费 。

消费者维权困境与法律解读

艰难的维权之路

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保健品虚假宣传欺骗,想要维权,那真的是困难重重 。先说说退款难,很多商家在承诺无效退款时信誓旦旦,可到了实际操作,就开始各种推诿扯皮 。像前面提到的 EZZ 成长肽,消费者吃了没效果要求退款,客服先是让再买几个周期试试,等消费者坚决要求退款时,就开始找各种理由拒绝 。有的只愿意退一部分款项,有的则用平台优惠券来敷衍,真正能全额退款的少之又少 。

举证难也是一大问题 。消费者要证明商家存在虚假宣传,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 。可在直播场景下,很多宣传都是口头的,消费者当时可能没意识到要录屏留存证据,等发现问题时,证据已经灭失 。而且,要证明保健品的实际效果与宣传不符,还需要专业的检测 。比如检测保健品的成分是否达标,是否真的含有宣传中能长高、治病的有效成分 。但这种检测成本很高,普通消费者根本承担不起 。就算有证据,维权过程也很漫长,要和商家、平台沟通,还要向监管部门投诉,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很多消费者最后只能无奈放弃 。

法律的界限与武器

虽然维权困难,但法律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保健品虚假宣传有明确的认定标准 。像广告中夸大产品功效,使用绝对化用语,比如 “包治百病”“一定能长高” ,或者不实承诺,声称可以治疗疾病,这些都属于虚假宣传 。广告中没有显著标明 “保健食品不是药物,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以及保健食品标志和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信息,也能认定为虚假宣传 。

一旦认定商家存在虚假宣传,处罚也很严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商家会被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并处以高额罚款 。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如果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要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如果虚假宣传构成犯罪,比如达到一定的金额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会以虚假广告罪追究刑事责任,最高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消费者在遭遇保健品虚假宣传时,不要自认倒霉,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也能向消费者协会求助 。要是涉及金额较大,还能通过法律诉讼来维权 。保留好购买凭证、宣传资料、聊天记录等证据,这些都是维权的关键 。只有我们消费者积极行动起来,才能让那些不良商家不敢再肆意进行虚假宣传,净化保健品市场 。

多方合力,终结陷阱

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和消费者多方合力,才能彻底终结这个消费陷阱 。

监管:出重拳,严执法

监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对保健品市场的监管力度 。一方面,要提高对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处罚标准,增加商家的违法成本 。现在的罚款金额对一些不良商家来说,可能只是 “毛毛雨”,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应该大幅提高罚款数额,让他们不敢再轻易违法 。比如,除了高额罚款,还可以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直接吊销营业执照,让他们彻底失去在这个行业经营的资格 。

要创新监管方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保健品广告和销售行为的监测 。现在直播带货发展迅速,传统的监管方式很难跟上节奏 。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实时监测直播间的宣传内容,一旦发现虚假宣传,立即进行处理 。监管部门之间也要加强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避免出现监管空白和推诿扯皮的情况 。

平台:担责任,强审核

直播平台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管理 。在商家入驻平台时,要严格审核商家的资质和产品信息,确保其合法合规 。对于保健品商家,要重点审核产品的 “蓝帽子” 标志、功效宣传等内容 。

平台要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审核,建立专业的审核团队,提高审核人员的专业素养 。对于虚假宣传的直播间,要及时采取警告、限流、封号等措施 。同时,平台要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消费者的投诉,对商家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消费者 。平台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直播间的宣传内容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违规行为,立即自动阻断直播,防止虚假宣传进一步扩散 。

消费者:提意识,慎选择

作为消费者,我们自己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在购买保健品前,要多了解一些保健品的知识,知道保健品和药品的区别,不要轻易相信商家的虚假宣传 。在选择保健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查看产品的 “蓝帽子” 标志、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 。

遇到商家宣传保健品有神奇功效时,要保持冷静,多思考一下是否合理 。比如,那些声称吃了就能长高、能治愈疑难杂症的保健品,很明显是不符合科学常识的,千万不要上当 。要是发现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或平台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们消费者也要互相提醒,通过社交媒体、社区活动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消费经验和防骗技巧,让更多人避免陷入保健品虚假宣传的陷阱 。

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 。只有监管部门、平台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让保健品市场回归正轨,让消费者买到真正放心的产品 。大家如果有过类似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提高警惕,远离虚假宣传 !

保健品虚假宣传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它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益,让消费者花冤枉钱,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那些被误导购买声称能治疗疾病的保健品的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延误正规治疗而导致病情加重 。这种行为还扰乱了市场秩序,让那些诚信经营、产品质量可靠的保健品企业难以生存,整个行业的信誉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

要彻底解决保健品虚假宣传问题,需要监管部门、平台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平台要加强审核,履行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把好第一道关;消费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能力,理性消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保健品消费市场,让消费者不再陷入虚假宣传的陷阱,真正保护好自己的权益 。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对保健品虚假宣传说 “不” !

0 阅读:3

文元众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