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陈奕迅的演唱会引起了一些争议,歌单里充满了许多歌迷不熟悉的歌曲。
甚至有人吐槽,演唱会还没结束,一首热门歌都没听到。
这不禁让人好奇,是什么原因导致陈奕迅选择如此“冷门”的歌单?
难道真的是歌迷的欣赏水平不够?
或者,这背后隐藏着我们不了解的内情?
悉尼演唱会的第二场门票竟然没有售罄,这与大众对陈奕迅演唱会的期待形成了强烈反差。
毕竟,演唱会的票价通常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元。
歌迷们自然希望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享受全场大合唱的氛围。
陈奕迅却反其道而行之,这究竟是为什么?
要解开这个谜题,我们需要从音乐版权的市场利润链条入手。
实际上,演唱会歌单的选择并非完全由歌手决定,版权方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相关规定,现场表演的音乐作品版权费的计算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按照门票收入的4%进行分红;另一种则是与版权方约定打包费用,按照固定费用或分成模式支付。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演唱会都是音乐版权收入的重要来源,这使得版权方拥有极大的话语权。
换句话说,陈奕迅演唱会的歌单,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版权利润的公司决定的。
那么,为什么版权方更倾向于选择冷门歌曲呢?
从商业角度来看,推广冷门歌曲对版权方来说是利润最大化、成本最低的运营方式。
热门歌曲的版权费已经很高,不需要再投入额外的资源推广。
而冷门歌曲的版权费则相对较低,如果通过演唱会等方式推广成功,就能带来可观的收益。
此外,版权费的分红比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热门歌曲的作词、作曲人通常已经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们的分红比例也较高。
而冷门歌曲的创作者则大多处于中低层,他们的分红比例较低,版权方可以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同时,推广冷门歌曲也有助于扶持这些中低层音乐人。
对于陈奕迅而言,他的演唱会收入是按照合同场次支付的,与门票销售情况并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无论歌单是热门还是冷门,他的收入都不会受到影响。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陈奕迅在歌单选择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
一些人认为,陈奕迅演唱冷门歌曲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行为。
港乐市场本质上是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艺术也服务于利润。
流行音乐的本质是市场利润最高的音乐产品,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完成销售。
因此,演唱会歌单的选择更多的是出于商业策略的考虑,而非艺术追求。
这种冷门歌单策略实际上损害了消费者的体验。
歌迷之所以选择去听陈奕迅的演唱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些耳熟能详的热门歌曲。
他们期待在演唱会上重温这些歌曲带来的美好回忆,并与其他歌迷产生共鸣。
冷门歌曲却打破了这种期待,让歌迷感到失望。
与港乐不同的是,内地音乐市场更加注重消费者体验。
许多内地歌手,如邓紫棋、张杰、周杰伦等,都拥有自己的音乐版权,他们更愿意在演唱会上演唱歌迷喜爱的歌曲。
他们将粉丝的需求放在首位,并努力提供最好的演唱会体验。
邓紫棋为了能够演唱自己的歌曲,甚至经历了漫长的斗争。
港乐这些年来的做法令人费解。
他们赚着消费者的钱,却不考虑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傲慢的态度或许正是港乐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
他们似乎在说:“我就这么唱,你爱听不听。
”这种做法与内地歌手尊重粉丝、重视消费者体验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们希望所有歌手都能尊重每一位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演唱会体验。
同时,我们也期待华语音乐市场能够健康发展,在艺术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点。
那么,您认为演唱会歌单应该如何选择,才能更好地满足歌手和观众的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