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农村过年的绝美之味,平常吃不到的味道

豫见老家河南 2024-12-16 08:45:06

故乡兰考的黄河鲤鱼河南的鱼,哪个最出名?我猜着是黄河大鲤鱼了,豫菜中的一大名菜。我的故乡——兰考县的西北位置,有个乡镇紧挨着黄河的一段儿——坝头乡,因着黄河距离我们很近,所以我对鲤鱼有种亲切感。坝头乡有一个景点叫黄河湾风景区,2024年元旦,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我去游历一番,除了看浩渺、奔腾不止的黄河,其他并无太多风景可言。

只能说农村遍地都是风景,那就是一望无际的麦田。黄河里的鱼很多,黄河鲤鱼主要产地在黄河中下游的洛阳、开封一带,所以鲤鱼是我们常吃的。但是在乡村,性价比高更加重要,有比鲤鱼更实惠的鱼——草鱼,也是我们常常食用的一种鱼。百度了下,也没有搞明白河南的草鱼,是来自长江还是主要是靠鱼塘养殖的?

过年赶集去买鱼小时候,逢我们村的集会(腊月二十八),或是乡镇集会(年三十),父母带着我们一起去赶集,买肉类——白条鸡、草鱼、猪肉。因为小时家里没有冰箱,肉类不宜买太早。挑着大个儿的草鱼,买两条,是活鱼还是已经翻肚儿的鱼,其实也没有太关注,能吃就行。农村人在吃上确实不太讲究,有就行了,细节倒是不太关注,不似今天——必须活鱼现杀的才行。卖鱼的老板,只负责卖鱼,并不负责处理鱼。

于是,买到的鱼、鸡、猪肉,都交由父亲处理。母亲不食荤腥,也不处理荤腥之物。看着父亲拿刀割开鱼的肚子,掏出五脏六腑,我们站在旁边观看,并且专门等着父亲从鱼肚里掏出来的鱼鳔(鱼泡)。干啥呢?一脚上去,踩得“嘭”的一声,还觉得很开心、很有趣。

而后拿铁锨铲着鱼的五脏六腑,扔到旁边的大土坑里,猫啊狗啊,闻着鱼腥味,争相抢食。处理后的鱼,也不着急吃。用个绳子从鱼嘴穿过,吊到房梁上,一定要注意,周边一定要空荡荡的,不能有任何可以落脚的东西(比如绳子或者棍子),且要挂的足够高,不能给猫碰到的机会。

不然,新年的鱼贡献给了猫,我们只能望着空绳兴叹了。就这样,鱼在寒冷的天气里,慢慢风干了一些水分,肉的质地竟然更加劲道了。

垒简易的灶台炖鱼因着母亲不碰荤腥,我们吃肉,就得另起炉灶。去墙角取几块砖头,在庭园中间,简单垒几个桩子,拿个大铁锅往垒好的砖垛上一放。用麦秸秆引着了火,烧玉米杆或者木棍,又或者是玉米芯,有什么烧什么。锅烧热了,添油,加入大葱段儿和生姜片,爆香。倒入剁好的鱼块,鱼皮在油中,高温定型,又焦又黄。加入热水些许,加盐,开煮,水已经可爱的奶白色了。正所谓“千滚豆腐万滚鱼”,继续慢火炖煮,更能将鱼的细腻和鲜美熬煮出来。

等到鱼汤煮好时,加入米醋,醋是农家人自己做的,不是清水一样的透明色,是淡淡的橘黄色,卖醋的大叔总是过段时间,都要在我们村走街串巷叫卖大半天,家家都爱灌他们的醋。重点,点睛之笔,怎可少了香菜呢?父亲每年都要在院子一角撒一片香菜,香菜矮小,细弱,香菜的味道极为浓烈。

院子里种的香菜,不用连根拔起,而是掐尖儿,看着哪颗长的大了些,掐去即可,清水冲冲,有时也不必切了,两手拽断,扔锅里就行。淡淡的乳白之间,些许翠绿,就像白雪皑皑的冬季,那一点翠绿的生命,耀眼夺目,总能让人热泪盈眶。

未烧尽的柴火,还在燃烧,继续炖煮着,鱼的鲜美、香菜的浓烈,在空中久久不能散去。鱼肉紧致、鲜甜可口,酸鱼汤开胃爽口,呲溜一口,欲罢不能,非得吃撑了,才能罢休。其实,我更爱喝鱼汤,不爱吃肉,草鱼虽也好吃,但是刺太多。使我不禁想起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美味难以复刻《舌尖上的中国》说“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其实,食材有什么高端不高端,“高端”只是人类强行给予食物的一个评判罢了,食材,只有你觉得是不是好吃,好吃,在你眼中,它就是好的。好喝的鱼汤,就是经过简单的炒、煮,就加了油和盐,时隔十多年,一直都是我记忆里不可复刻、无法重现的美味。有时,我也在想,为什么我在城市做不出这种美味?因为鱼没有风干数天?因为不是柴火炖煮的?因为不是我故乡那没有添加漂白粉的水?还是因为没有父亲种的那撮香菜?还是因为没有走街串巷的那位老人卖的自己酿的醋呢?……总是,那么好喝的鱼汤,只存在记忆里了。配图都来自网络,并没有一个图片可以重现我记忆里那锅鱼汤,不忍放太多不相关的图片,毕竟很多时候“词不达意”,“图也不能达意”。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