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龙节”“青龙节”或“龙抬头”。正值惊蛰前后,随着春雷乍响,蛰虫惊醒,春雨渐丰,农民开始春耕,故又称“春耕节”。
谚语云:“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兆头”。这一天寄托着人们对丰收的祈愿,对自然的敬畏。这个传统节日融合了天文、农事与民俗的多重意蕴。
按照风俗习惯,“二月二”这天剃头理发寓意美好,谓之“出人头地”。饮食方面也讲究,诸如吃春饼,面条和糖豆等等。
翻开泛黄的书卷,让我们的思绪漫游二月二。是春神打翻了调色盘吗?——有少年鲜衣怒马的明媚,有游子望断归鸿的苍凉,有田家跨牛吹笛的闲适,更有诗人们将山河岁月酝酿作笔底烟霞的永恒春意。
二月二
唐·白居易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春雨初霁的清晨,诗人白乐天披着新裁的春衫,款款登上渡口。路边,露珠滚过新生的荠菜芽,河滩上的少年郎们骑着青骢马,远远望去,衣袂飘飘,宛如一道流动的风景。
万物都在雨丝里舒展筋骨,泥土与青草的气息四处弥漫。草色青青没马蹄,走马观花的少年意气风发,这是大唐盛世里的“龙抬头”。万物充满青春活力,节日的仪式感扑面而来。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李义山独坐江船时,春光和暖,笙箫声悠扬传来,仿佛揉碎了粼粼波光。岸边的柳条垂成碧玉帘,蝴蝶与黄蜂在花萼间跳起回旋舞。
蓦然之间,他想起陶渊明篱边的井台,归隐田园的想法浮上了心头。转而又想起三年的军旅生涯,已渐行渐远,遂化作了云烟。
而今驻足岸边,望着滔滔流水东逝,谁能理解他此时的心事?游子的一声徒然叹息,落在夜雨的淅淅沥沥里,化作一曲难言的惆怅。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陇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王庭珪笔下的二月二,宛如一曲田园牧歌。天刚破晓,旭日在云层里将要喷薄而出,雾色未散的江城宛如浸在牛乳里,山峦若隐若现,岩石披着苔衣,恍若禅定的老者,在静听鸟儿对歌。
王庭珪说:谁知我田园的乐趣?你看,有人骑着老牛,横吹竹笛缓缓归家,笼罩着薄雾轻烟的小村庄里,传来黄鹂鸟儿的宛转啼声,飘至行人的耳畔,这一切多么和谐安详。又见一群紫燕轻盈地掠过麦浪,翩跹飞远。
二月二日席上赋
宋·贺铸
仲宣何遽向荆州,谢惠连须更少留。
二日旧传挑菜节,一樽聊解负薪忧。
向人草树有佳色,带郭江山皆胜游。
载酒赋诗从此始,它年耆老话风流。
贺方回在宴席上挥毫,笑说此日合该是诗酒相酬的盛会。城墙外草木浸透新绿,他携一瓮春醪登高,衣襟沾满桃李香。待到白发时节再忆今朝,这满纸墨痕便是最鲜活的年少风流。
二月二日,正值野菜的旺季,村里的姑娘与农人提个竹篮,皆纷纷走向田间阡陌,草色青青,树色苍绿,皆焕然一新,适合踏青郊游。
二月二日挑菜节大雨不能出
宋·张耒
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
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
张耒的小院里,辘轳转动声惊醒了畦间菜甲。春雨漫过石阶,他倚窗听南园蔬菜生长的私语,故园的井台在记忆里泛起青苔。此刻虽困于泥泞不得远行,却在屋檐滴答声里,遥想起千里之外故乡泥土的芬芳。
二月春风骀荡,迎来“龙抬头”好日子,愿你吉祥如意,鸿运当头,万事顺遂。一年到头平平安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