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整个古代史,其中不乏一些功高震主之臣,有的选择忠君为国,继续兢兢业业,但有的野心勃勃叛君居然想当皇帝。
其中有这样五位功高震主之臣,他们明明有造反登基称帝的能力,但他们却对自己的国家非常忠诚,最后没有那么做,那这五人都是谁呢?
首先第一位就是我们的老朋友韩信,首先韩信的个人能力不用多说,萧何相中的英才怎么可能会差呢?
韩信自从当上大将军后,他带领汉军也是获得了不少胜利。刘邦能建立大汉王朝,韩信自然是头等功臣之一。
不过许多朋友应该会问:“韩信最后不就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死的吗?”
真实历史上也的确有这事。当时韩信一个部下谋划:他在外面起兵吸引刘邦过来平定自己,然后韩信在宫中处理吕雉和太子。
从这点来看韩信的确有那方面的想法,其实他也是有点迫不得已,毕竟当时他已经不被信任。
韩信之前打仗可谓是相当厉害,刘邦刚开始更多的也是夸奖和称赞,但久而久之却成了怀疑和猜忌,因为他当上了皇帝。
不论是什么时候,皇帝和我们正常人是绝对不一样的。他们的猜忌心思很重,某个人可能稍微一不注意,就会引起皇帝的猜忌。
当初项羽刚刚被消灭时,刘邦立刻骑马亲自来到了韩信军营中,直接收了他的军权。
那一刻,韩信彻底体会到了卸磨杀驴的感觉。当时天下初定,最强大的项羽也被彻底消灭,刘邦却直接收了军权,估计搁谁谁也不会乐意。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韩信每天变得非常郁闷。久而久之,他那颗非常忠诚的心就动摇了,所以他同意了反叛的计划。
如果说刘邦当初选择韩信,没有收他的兵权,那韩信也不会同意后来的谋反。
拥兵自重的他要是想谋反,他早就可以称霸一方单干了,那时或许就会提前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只能说,韩信的结局着实令人叹惋。
第二位是同样来自大汉王朝的霍光,可以说他是非常有权力的一个外戚。
提起“外戚”这两个字,或许有许多人没有太好的印象。因为古代外戚干政的事非常多,而外戚干政也就是意味着国家混乱。
不过霍光算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他的做的任何事都是为了国家考虑。
当年汉昭帝没有孩子,所以他驾崩后谁来继位成了非常大的问题。当时汉朝主要大权已经在霍光手中,所以他非常有发言权。
当时霍光考虑过汉武帝的一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但这两个人德行都不太好,平时的行为都在给汉朝丢脸。
所以为了整个国家考虑,霍光选择扶持刘询登基称帝,也就是后来的汉宣帝,他可以说是继汉高祖、文景二帝、汉武帝、汉昭帝之后的又一位新兴明君。
刘询被扶持上位后,霍光主动请求将自己的大权交给皇帝,但刘询怕自己管理不好国家,所以让霍光继续辅政。
霍光在此期间也是一直尽心尽力,为后面刘询开创“孝宣之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霍光去世后,由于某件事,导致霍氏全族受到牵连而被处死,霍氏干政的局面也因此消失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依旧不妨碍霍光是麒麟阁第一位大功臣。
麒麟阁十一功臣,和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以及唐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差不多。
这第三个人想必大家就非常熟悉了,他率领三十万大军抵抗匈奴的事迹,直到今天依旧是备受称赞。
蒙恬是将门之后,他的爷爷蒙骜早就是大秦的名将了,他的父亲蒙武也很不错。
蒙恬和自己的弟弟蒙毅都是秦始皇时期的优秀将领,两人的地位也是非同一般。
像外出的时候,蒙毅都是和秦始皇乘坐同一辆车。
蒙恬和自己的弟弟不仅忠君爱国,同样非常讨厌那些小人,比如后来的大权臣赵高,蒙氏两兄弟就曾和他有过矛盾。
对于赵高这样的小人,蒙氏两兄弟自然不屑与他为伍,但事实非常残酷,最后赵高掌握了大权,蒙氏两兄弟也是被他处死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蒙恬当初率领三十万大军去讨伐匈奴,直到秦始皇驾崩,这时候的他完全有机会造反称帝。
不过蒙家对大秦的忠诚绝对是能经受住考验的。秦始皇刚驾崩时,蒙氏两兄弟更多的是伤感,同时已经做好了辅佐下一位皇帝的想法。
或许他们真的可以打败赵高和秦二世,这样天下就是他们两兄弟的了,不过那时候他们俩对扶苏非常忠诚。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为人仁和宽厚,且有非常厉害的政治能力。要是他能继位,那注定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皇帝,秦朝也就由此能延续下去了。
但赵高最怕的就是扶苏继位啊,因为到时候他肯定还会继续重用蒙氏两兄弟,那样的话赵高就不安全了。
所以赵高和秦二世联手先发制人,他们先是铲除了扶苏,然后又除掉了蒙氏两兄弟。
其实蒙恬最好的造反时机就是扶苏自杀后,因为这时的秦朝已经没有值得他继续卖命的人了,但他依旧没这么做。
第四位是来自蜀汉的诸葛亮,首先非常明确的一点是他非常忠诚,其忠心真的是天地可鉴。
诸葛亮刚开始的时候非常有才,但是一直碰不到值得自己倾尽所有才能的君主,后来还是刘备给了他这个机会,也就是说,刘备是诸葛亮的伯乐。
刘备给了诸葛亮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所以诸葛亮对他是非常感激,诸葛亮对刘备绝对的忠诚肯定是有的。
经过夷陵之战后,刘备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马上快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所以他赶紧开始找托孤大臣。
诸葛亮这么有能力,自然是刘备寄予希望最高的托孤大臣。
刘备当初对诸葛亮说道:“如果刘禅这个皇帝当的不行,那你就替他当了吧,无路如何都别伤害他的性命。”
看着刘备对自己如此信任,诸葛亮哭得更厉害了。
从这一点来看的话,诸葛亮要是想把刘禅踹下去自立为帝,好像是有机会的,但实际上机会很小。
刘备临终前只是将政治大权交给了诸葛亮,军队权力则是交给了李严,这时候的诸葛亮要是想起兵篡位,机会很小。
等到后来即将北伐时,诸葛亮才拥有了空前的军事大权,这时候的他只要敢,完全有机会灭掉刘禅自己当皇帝。
刘禅虽然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傻,但面对沉稳老道的诸葛亮还是太嫩了。
而且还有非常主要的一点,诸葛亮经营这么多年,许多值得信赖的手下还是有的。
不论从哪一点做对比,诸葛亮都占有绝对优势,但他自始至终都是臣,从来没有过自立为帝的想法。
纵观我国整个古代史,像诸葛亮这样既有才又绝对忠诚的大臣,实在是太罕见了。刘备当初选择诸葛亮,果然没错。
最后一位是来自大唐王朝的名将郭子仪,就连皇帝都说他有自立为帝的能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郭子仪是在武则天时期通过考中武举进入仕途的,一直到德宗时期逝世,他才结束当官之旅。
其实也就是说,郭子仪一生共在七位皇帝手下做过官,这等履历,放眼整个封建王朝中的大臣们也没几个。
郭子仪真正崛起的时候,是在安史之乱中。
安史之乱想必大家都很清楚,就连首都长安都丢了。
后来郭子仪率军参与围剿叛军,唐军由此一路连战连捷。之后郭子仪更是带领大军成功收复了首都长安,唐皇帝也是终于能回家了。
自从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郭子仪逐渐成了朝中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大臣,说白了就是功高震主。
有一天,郭子仪的一个儿子和唐朝一位公主吵起来了,郭子非常不屑地说道:“你不就仗着你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还不屑于当呢。”
公主听后非常生气,于是她就赶紧回去向父亲告状了,唐代宗听后非常无奈地说道:“他说的没错。”
“如若郭公想要篡位来当这个皇帝,那女儿你就不是大唐的公主了,刚才跟你吵架的或许就是未来的太子。”
公主听后非常震惊,她对于国家大事根本一无所知。她也没想到,自己高高在上的父亲竟还不如一个大臣。
虽然自己的确是功高震主,但郭子仪对大唐一直非常忠诚,得知儿子说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话,郭子仪先将儿子囚禁了起来,然后他亲自去向皇帝请罪。
虽然代宗没有将罪,但郭子仪回去后还是教训了儿子一顿,做人还是低调点好啊。
以上就是五位非常有能力,甚至篡位称帝的大臣,他们虽然走到了别人非常羡慕的地步,但他们却始终没有踏出那一步。
有一种道德底线叫忠诚,他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忠诚,而不是为了保全自己才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