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差感大,68年入伍,当过保管员警卫员,又被调到炊事班

一风历史 2025-02-18 15:15:48

1968年,我从农村应征入伍,满怀热血,憧憬着能在部队立功成才。刚到部队时,我一心想着要当战斗班的尖兵,结果却阴差阳错地先后干了保管员、警卫员,最后又被调到了炊事班。那时,我心里别提多失落了,觉得自己的军旅梦就这么“毁”了。可谁知道,命运却在悄悄给我铺就一条不一样的路。

新兵连结束后,我被分配到连队当保管员,负责管理物资和器械。当时,我的心情就有点复杂:“这活儿也太不起眼了吧?”在我的认知里,保管员就是个“仓库管理员”,没啥军人的威风。但班长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别小看这活儿,物资管理可是连队的命脉,管不好装备,训练和任务都没法开展。”

虽然心里还是有些不情愿,但我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明白了保管员的重要性。每次连队拉练前,我都要把工具、粮草和备用物资清点妥当;训练后,还要检查和修补损坏的装备。时间长了,连队的干部和战友们也都对我刮目相看:“小赵干活细致,交给他的东西,从来没出过岔子。”

后来,因为表现不错,我被选去当连长的警卫员。这个工作看似风光,实际并不轻松。每天跟着连长东奔西跑,协助处理各种事务,时刻要保持警觉,生怕出什么纰漏。

记得有一次,我们护送一批重要物资前往团部。路上,卡车的轮胎突然爆胎,物资滞留在路边。连长让我和几名战士分头守护车辆。我警惕地站在车旁,手里握着钢枪,四周黑漆漆一片,只有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

那一晚,我一直站岗到凌晨,直到修好车轮才松了口气。连长后来夸奖我:“小赵,你干得不错,警卫工作就是要这样,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虽然当警卫员让我学到了不少应急处置的能力,但我心里还是渴望有一天能回到战斗班,参与更多训练和演习。

正当我对未来充满希望时,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了炊事班。这一下,我心里的落差更大了——“炊事班?这不就是做饭的活儿吗?”在当时的观念里,炊事员往往被认为是“后勤兵”,跟战斗荣誉沾不上边。

我记得第一次进炊事班,看到几口大锅和堆满地的土豆、白菜,我忍不住叹了口气:“这下真成‘大厨’了。”炊事班班长笑着打趣我:“怎么,嫌弃炊事班啊?你可别小看咱这行,能不能让全连吃饱吃好,可是关键任务!”

从那天起,我开始学习淘米、切菜、烧火、炒菜,一点一点摸索炊事工作的门道。起初干得磕磕绊绊,炒个菜不是咸了就是糊了,战友们吃饭时纷纷喊:“赵师傅,下次轻点儿放盐!”

听着大家的调侃,我暗自下定决心:“既然干上了,就要干好!”我开始向老炊事员请教火候、配料、菜品搭配的方法。渐渐地,我掌握了技巧,做出来的饭菜越来越可口,连队的战友们再也没抱怨过。

一次全团的后勤比武中,我代表连队参加炊事比赛。比赛项目包括炊事车的快速操作、菜品制作、军用干粮的烘焙等。我用最快的时间完成了所有操作,尤其是一道炖肉,被评委们连连称赞。最终,我为连队争得了团里的“优秀后勤班组”荣誉。

那次比武,让我第一次意识到炊事员同样能为部队争光,后勤保障的重要性不亚于战斗任务。从此以后,我不再觉得炊事班的工作“低人一等”,反而更加投入其中。

没过多久,组织上考虑到我的表现和能力,任命我为炊事班班长。不久后,我又因为在多次演训任务中出色完成后勤保障,被提拔为连队后勤排长。

到1983年,我已经是营级干部了,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可部队调整编制,组织上安排我转业到地方粮食局。我带着一身在部队积累的经验,继续在地方粮食管理工作中发光发热。几年后,我成了粮食局副局长,负责全市的后勤保障。

回想起当年的军旅生涯,我感慨万分:“炊事班那段经历,其实是我人生的一次磨砺。”在那里,我学会了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无论是保管员、警卫员,还是炊事员,每一个岗位都锻炼了我的能力和心态。

如今,退伍多年,我依然怀念军营里的点点滴滴。那些站岗执勤的夜晚、战友们的欢声笑语、炊事班里升起的袅袅炊烟,都成了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记忆。

有时候,我会和老战友们聚在一起,聊起那些“酸甜苦辣”的军旅往事。有人开玩笑说:“赵班长,当年你做的土豆炖肉可真是一绝!”

我哈哈大笑,心中却充满感慨:军营不仅是我青春的起点,更是教会我如何面对人生风雨的地方。无论在哪个岗位,只要心中有责任和担当,就一定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