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俩孩子数学思维都不错,平时利用数学题解决实际问题,也让我刮目相看。我一直觉得,从小对他们数学思维的培养,真的是赚到了!
你家孩子的数学思维怎么样呢?如果非常不错,恭喜你!娃年级越高,学习越有后劲儿,各学科都会很占优势!
数学思维好的孩子,各学科都占优势“数学巨匠”阿基米德说:“数学思维让我时刻保持对数学的热爱。”
什么是数学思维呢?
教育界通常把数学思维视为数学思维能力,也就是能以数学的观点、原理等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根据我国教育部初、高中关于数学课程教学标准,对数学思维能力的定义,它还包括会观察、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概括等,也会使用数学概念、方法说明数学关系,以类比、演绎进行推理出结论。
不难看出,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关乎能否学好数学,对各学科都有帮助。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花费10年时间进行研究后证实,人与人在学习成果的差距,主要由思维决定。
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数学老师认为,数学、化学、物理等理科,需要强大的思维能力,才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你会发现,那些数学思维好的孩子,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也都非常不错。因为,数学思维能力还包括跨学科整合的能力。可以说,一通百通。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不仅证实了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还提出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历3个数学敏感期,分别是:2至4岁、3至6岁、6至7岁。
Tips:三个敏感期横跨儿童早期重要的6年,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家长需要多重视引导。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美国国家天才儿童协会推崇“数理思维逻辑能力,决定了孩子能否成为天才”的观点。并一再建议家长们,一定要抓住数学敏感期,从小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首先,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虽说大脑的重量只占据人体总重量的2%,但能消耗20%的能量,在漫长人类进化史后,基因记忆早已形成了节约能量而减少主动思考的习惯,并进化出直觉。
因此,根据生物学角度,为了应对基因本能,需要从小培养主动使用大脑思考的习惯,如此才能达到深度思考,形成思维逻辑推理体系。
比如,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安排趣味性的益智类游戏,包括数独、魔方、棋类以及比较复杂的积木等。
我家俩娃特别喜欢玩魔方和数独游戏,有时候我在忙,他俩能捣鼓上几个小时,还饶有兴致地。
其次,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几次三番蜂鸣器报警引发电击,使得笼子里的狗,习惯蜂鸣器响起就会被电击的命运。
之后,即使打开笼门,它也不再主动逃离笼子,只会被动承受这份痛苦。
这个实验,就是知名的“习得性无助效应”。
它表达的结论是,人在做某件事时,总是遭受失败,就会主动放弃做这件事情。
因此,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在学习数学时,陷入“习得性无助效应”之中,应注重增强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美国国家数学科学研究所曾提出学习数学的建议:每天做题难度40%简易题、50%需稍微思考难度的题,以及10%的难题。
Tips:如果你想帮孩子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也可以参考试试。
最后,抓住数学敏感期。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同,孩子有3个数学敏感期,分别是:
2至4岁的思维逻辑敏感期
3至6岁的数学概念敏感期
6至7岁的数学逻辑敏感期
如果能在这些敏感期给予正确、合适的引导,孩子不仅能形成完整的数学思维体系,也能达到势如破竹的学习效果,以后年级越高,学得越轻松。
在2至4岁的思维逻辑敏感期,孩子会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心,化身“十万个为什么”,不停向家长提问。
此时,家长务必保持耐心,认真回答。尝试安排一些简单的数学绘本阅读,引导他保持好奇心与积极思考。
到了3至6岁的数学概念敏感期,孩子对数字、算数产生一定兴趣。
比如,孩子可能会关注时间、金钱金额、玩具数量,以及基本的数字加减等,这也是培养数感的好时机。
在这个时期,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多阅读关于数学概念的书籍或观看科普影音等。
等到6至7岁的数学逻辑敏感期,孩子已接触数学一段时间,可以尝试数字的概念、排列等。
圈一个知识点,这个阶段,家长可以结合自家孩子的成长进度,逐步加强数学的难度,不断增加孩子关于数学的思考。
在养育两个孩子的过程中,我也是按照这种模式,不断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所以,即使大宝现在上四年级了,数学也是基本每次都是满分,其他学科也是如此。老师说,这孩子的数学思维,堪比小天才了!
凌晨妈妈来叨叨:
素有“数学皇帝”之称的数学家丘成桐说过:“数学思维能力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关乎孩子能否成长为更优秀的人。”你家孩子的数学思维如何?你是怎么引导的呢?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