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驾崩之后,和珅便迎来了对他的审判时刻。要知道,在乾隆在位期间,和珅那可是极为得宠的人物,权势滔天,财富无数。但随着乾隆的离去,局势一下子就发生了变化,和珅那些曾经靠着乾隆的庇护而犯下的种种行径,此刻都要被一一清算,他也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审判,去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了。
就在嘉庆帝已然下定决心要送和珅上路,让其性命就此终结之时,出人意料的是,和珅竟然一下子拿出了此前乾隆帝赏赐给他的那份“保命诏书”。要知道,这份诏书在和珅心里可是极为重要的一道“护身符”,以往他或许想着凭借着它,即便遇到天大的危机,也能保住自己的一条性命呢,而此刻,也到了这份诏书该派上用场的时候了,就看它到底能不能真的保和珅安然无恙啦。
当和珅打开那份所谓的“保命诏书”的时候,他一下子就懵了,整个人彻底傻眼了。为啥呢?原来啊,那诏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三个字,而这三个字对于和珅来说,简直是让他陷入了极度的绝望之中。那么,到底是哪三个字会让和珅有这样的反应呢?
岳父赏识
这两人所积攒下来的那些“赃款”,要是放到现在这个时代来衡量的话,其数额之巨,依然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占据相当靠前的排名呢。甚至可以说,凭借这么庞大的一笔不义之财,要是在某种情况下,他们还真有可能跻身成为所谓的首富呢,当然啦,这是建立在极不正常且违法违规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的行为,终究是会受到法律制裁的。
和珅在最初的时候,其实是较为清正廉洁的呢。但大家也知道,官场的环境若是充斥着腐败之风,身处其中的人是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和珅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最终还是走上了不一样的道路呢。
一开始的时候,和珅他们家的条件其实还算过得去的。怎么个过得去法呢?就是起码能保证一家人都能吃饱饭,而且还有足够的钱来供和珅读书呢。可谁能想到,后来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珅的父母竟然相继离开了人世,这一下,家里的顶梁柱没了,整个家就像失去了支撑一样。和珅和他的弟弟顿时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差一点儿就连个安身的家都没有了,真的是非常可怜。
在那样的成长环境下,年幼的和珅心里就渐渐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在这个世界上好好地生存下去,光靠别的可不行,必须得自己有真本事。可这本事又该从哪儿来呢?和珅心里琢磨着,想来想去,他觉得自然是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本事啦。于是呢,在那段日子里,和珅和他的弟弟和琳在学习这件事上可真是下了大功夫,特别努力地去钻研知识,一心就想着通过努力学习让自己拥有能在世间立足的本事呢。
在当时的清朝社会,情况是这样的。不管是那些家境穷困的人家,还是那些身份尊贵的贵族家庭,他们的孩子基本上都呈现出一种相似的状态。这些孩子打小就只晓得吃喝玩乐这一套,甚至有的孩子都已经长到十岁了,却很有可能连一个大字都不认识呢。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俗话,那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思是说呢,在那些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里,孩子们往往会更早地懂事,更早地承担起一些家庭的责任,学会照顾家人、操持家务之类的,比一般家庭的孩子更早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并努力去应对呢。
和珅在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相当不错的能力呢。他能够很熟练地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啦,要知道,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这可不简单。并且呢,那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他掌握得也是十分熟练的哦,就好像在生活方面也已经颇有经验似的呢。
在那之后,和珅靠着自身不懈的努力,成功地考入了一所皇家学校呢。要知道,这所皇家学校里的学生,绝大多数可都是来自贵族家庭,或者是那些家境殷实的富商家庭哟。
要知道,有那么一群人呢,他们是在皇家学校里就读的。但实际上,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是凭借真才实学进入这所学校的哦。不少人要么是靠着家里有钱,通过花钱打点的方式进来的;要么就是凭借各种各样的关系,走了后门才得以进入皇家学校的。真正能像和珅那样,是通过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参加考试,凭借自身本事考进来的,实在是没有几个。
话说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有幸进入了皇家学校。按常理来讲,进了这样的学校,那可得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可这群人呢,全是些纨绔子弟。他们整天都干些啥呢?就知道吃喝玩乐,对于学业那是压根儿不放在心上,完全就是一副不学无术的样子。老师们看到他们这样的表现,心里别提多无奈了,可又实在是拿他们没办法。
我们再来瞧一瞧和珅吧。在当时,和珅学习那可真是相当用功呢,丝毫都不松懈。并且,他所涉猎的知识范围极为广泛,无论是文学、历史,还是其他诸多方面的学问,他都有去钻研学习。也正是凭借着这样刻苦且广泛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能够获得乾隆帝的赏识,稳稳地奠定了特别坚实的基础。
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在学习上特别努力,而这样努力学习的孩子往往是会深受老师们喜爱的。就好比和珅,他就是个学习相当努力的人,后来呢,在一次机缘巧合的情况之下,他有幸得到了直隶总督英廉的赏识呢。
和珅这个人啊,相貌长得那是相当俊秀呢,而且身材属于高瘦型的。据说,他的身高大概在一米七左右呢,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身高条件可算是很不错的啦。
在那个时候,人们有着一种特别的倾向,那就是会更加看重背景方面的情况呢。也就是说,相较于其他一些方面,当时的人把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背景这件事上啦。
和珅孤身一人在咸安宫上学,在当时,有一些人对他其实是并不怎么看好的。为啥呢?因为在那个时候,家庭背景可是相当重要的因素呢。要是家庭背景不好的话,即便个人再有能力、再怎么努力,在很多人看来,那也都像是没什么用,一切仿佛都只能是白搭,很难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哟。和珅就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家庭背景欠佳,自然就被部分人看低了。
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之下,英廉对和珅那可是极为看好的呢。不但如此哦,他还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就是把自己的亲孙女冯霁雯许配给了和珅,可见英廉当时对和珅的器重程度可不一般呐。
大家知道吗,和珅在最初的时候那可是一无所有,就这么个啥都没有的情况呢,他却成功攀上了一个既有钱又有权的官宦世家。从和珅的这个事儿来看,咱们可就明白了,平时真的不要老是去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好。为啥这么说呢?你看和珅起点那么低都能有那样的发展,很多时候咱们没取得成功,很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努力得还不够,要是能像和珅那样懂得去抓住机会并且加倍努力,说不定情况就大不一样啦。
要知道,只要一个人能够付出足够多的努力,那么迟早会迎来被他人欣赏的那一刻哦。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险阻,也不管过程会经历怎样的漫长等待,只要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奋进,就必定会有那么一天,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能够被别人看在眼里,并且得到他人的认可与欣赏呢。
当时的情况是,贫富差距十分悬殊,甚至可以说有点儿门不当户不对的意味呢。不过呢,冯霁雯并没有因此就拒绝。冯霁雯这人呐,性情特别温柔,那可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呢。她把家里的大小事务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方方面面都安排得特别好呢。
大家知道吗?和珅后来能够逐渐踏上仕途,开启他那所谓的高光人生,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他有一位赏识他的岳父。就是因为这位岳父对他的赏识与支持,才让和珅一步步迈进了官场,从此开启了他人生中那段备受瞩目的历程呢。
和珅最初担任的是三等侍卫一职。在了解到这一情况的时候,想必不少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就和珅以往的学习经历来看,他似乎更应该走文官的路子。让他去当侍卫,真的能担负起保护皇帝周全的重任吗?”
话说和珅在咸安宫学习期间,可并非仅仅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哦。要知道,当时这所学校开设的课程那是相当丰富多样呢,除了常规的书本知识外,还有像骑马、射箭这样极具挑战性的技艺课程,另外,枪术、剑术等也都被列入了教学内容当中,和珅在这儿学习,那可是全方位地接受着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呢。
得到重用
要知道,和珅在那个时候其实是有练过武的哦。不过呢,他在文学方面所达到的造诣可要比他在武术方面高得多啦。就从这一点情况来看,让和珅仅仅去当个侍卫,那可真的是太委屈他、大材小用了呢。
之后,在一次十分偶然的情况下,和珅总算是寻觅到了一个能够展现自己的契机。
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儿,有一个仓库居然被盗了呢。乾隆皇帝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那可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心里满是愤怒呢。
乾隆心里头憋着一股不满的情绪呢,一下子没忍住就脱口说出了这么一句话:“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是孰之过也?”这话,是从《论语》里的一篇散文当中来的哦。它所表达的意思呢,其实就是在质问“究竟是谁干的?”就好像乾隆当时借着这句话来抒发自己内心那种不满,想搞清楚到底是什么情况导致了某些让他不满意的事儿发生,就如同这句话字面所表达的,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了,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到底该归咎于谁呢?乾隆就是用这句话来表达他类似的那种不满情绪啦。
事实上,这句话是存在答案的,只是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并不知晓罢了。
话说当时有一篇文章,众人看过之后都沉默不语,谁也没有发表看法。就在这样一种气氛下,那位大名鼎鼎的大才子和珅也看了这篇文章。他见周围人都不吭声,思索了一番后,便鼓足了勇气说道:“典守者不得辞其咎。”意思就是看守、掌管相关事务的人在出现问题等情况下,是推脱不了责任的呢。
话说乾隆听闻相关情况之后,内心既感到震惊,同时又十分高兴。在这样的情绪之下,他当下就询问起和珅的名字以及所担任的职位。乾隆帝一眼就看出眼前此人不同寻常,气质不凡,心中很是赏识。于是,很快就做出决定,将和珅大力提拔,让其担任御前侍卫这一职务。而在此之后呢,和珅凭借着这样的契机,进一步得以晋升,当上了副都统这个官职。
当然啦,像这样的机会可不止一回呢。也就是说,出现这种机会并非仅有一次,而是可能有多次哦。
在那个时期,大清王朝其实已经开始渐渐走向腐败的道路了哦。不过呢,单从表面上去看的话,倒也还勉强过得去啦。话说在西藏那边,有个喇嘛呢,他心里可清楚得很,明白讨好大清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儿。所以呢,他就吩咐手下的人,让其给乾隆皇帝送去了一封信呐。
乾隆收到了一封信,可面对这封信,乾隆那是犯了愁啦。为啥愁呢?就是因为他压根儿就看不懂这封信,这可真让乾隆伤透了脑筋呢。
要是说乾隆看不懂,那也就罢了,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连许多文人也弄不明白这到底写的是啥。
在那个时候,乾隆皇帝了解到和珅这个年轻人学识很是渊博,才学出众呢。于是,乾隆皇帝就开口询问和珅道:“你能不能读懂藏文?”
和珅听闻相关话语之后,态度十分谦虚地回应道:“臣曾经在咸安宫求学期间,对藏经有过研习,所以对于相关内容,大概还是能知晓那么一点儿的吧。”
话说乾隆听闻相关事宜之后,丝毫没有迟疑,当下就把那封信递到了和珅的手中。和珅接过信后,仔细地看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才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启禀皇上,从这信里的内容来看,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咱们能够修建一座喇嘛庙,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别的什么要求啦。”
也不清楚到底是真的不存在了呢,还是压根就没人能看得懂了,反正乾隆皇帝听闻相关情况之后就信以为真了呢。既然如此,他便下旨让和珅去负责监工这件事儿啦。
在乾隆身边,有这么一位堪称大才的人呢。随着时间推移,乾隆对他的喜爱之情那是日益深厚。他们俩常常凑在一块儿,就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呢。
乾隆皇帝所学的知识确实很广泛,涉及诸多方面。但要是论及不少领域的情况,和珅在这些方面相对来说是要比乾隆皇帝略微强上那么一点儿的呢。
要知道,和珅说到底也只是个臣子,不过呢,他在行事方面还是相对比较低调的哦。你想啊,身边有这么一位事事都能为自己考虑周全的大臣,乾隆皇帝又怎么可能不喜欢他呢?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啦。
误入歧途
乾隆帝对和珅那是越发地器重,随着这份器重,和珅所担任的官职也是一路高升呢。周围的人瞅见和珅这般深受皇帝的看重,于是呢,便纷纷开始去讨好他啦。其实啊,这种因为某人得宠于皇帝,众人就忙着去巴结讨好的现象,不管是在哪一个朝代,哪一个历史时期,那都是极为常见的事儿。
在当时那个时期,有不少人心里都打着升官的算盘呢。他们觉得要想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得想些办法才行。于是呢,就会选择在背地里偷偷地给和珅送各种各样的东西,想着通过这种方式来讨好和珅,好让自己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呢。
不得不说,和珅在最开始的时候呢,那可是相当清廉的哦。不管是哪个人给他送东西,他都是一概不接受的呢,真的是坚守着这份廉洁。
之后,有一些专家做出了这样的猜测:在这个时候,和珅之所以没有接受贿赂,可能是因为那些人送来的礼物规格不够高、分量不够重。毕竟,对于和珅来说,一些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东西,他又怎么会放在眼里、看得上呢,自然是不会稀罕的啦。
在之后经历的某一次案件结束之后,和珅可是完完全全地尝到了其中的甜头。那一次案件的种种情况以及后续发展,让和珅从中获取到了不少好处,也正是通过这次经历,他深切感受到了那种能让自己获利颇丰的滋味,自此算是彻底明白了这里面的门道,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呢。
在那个时候,有一位名叫李侍尧的官员,这人可是个十足的大贪官呐。他干的那些贪赃枉法的事儿,那可真是胆大妄为到了极点,都没有什么顾忌的。慢慢地,他的这些丑闻就传得越来越广啦,差不多都快要到了人人皆知的程度了呢。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就联合起来一起上书,强烈要求对这个李侍尧进行查处,希望能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还官场一个清正廉洁的环境呢。
起初啊,乾隆皇帝在面对李侍尧的事情时,并没有发表什么看法,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这是为啥呢?原来啊,李侍尧通过贪污得来的钱财,其中有相当可观的一部分都送到了乾隆那里。就因为这样的缘故,乾隆心里其实是不太愿意去查处李侍尧的呢。
然而,随着状告他的人数不断增多,乾隆帝实在是没办法了,只能对这件事做出回应。在这样的情况下,和珅便接到了乾隆下达的旨意,负责督办此次案件。
和珅仅仅稍微一施展手段,就搜集到了诸多证据。就这些证据而言,如果依据当时的法律来进行惩处的话,那可是完全能够给那人定下死罪的呢。不过呢,和珅最终并没有选择这么去做哦。
要知道啊,乾隆对李侍尧那可是相当喜欢的呢。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呢,李侍尧经常给乾隆送钱,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让乾隆对他有了不错的印象。其二,李侍尧这人确实是有一定的能力的,在平日里处理各项工作的时候,表现都还挺出色的,所以乾隆才会那么喜欢他。
你想啊,当时要是和珅一股脑儿地把所有证据都给抖搂出来,那李侍尧可就妥妥地会被定成死罪啦。可要是真那样的话,和珅往后的日子也不见得能好过。所以呢,在这事儿上和珅后来就留了一手,没把事情做绝。也正因为如此,李侍尧倒是幸运地保住了一条命,成功地活了下来呢。
我们来看啊,和珅那可真是特别懂事呢。在乾隆跟前,他特别有眼力劲儿,总能察觉到一些细微之处,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说什么。而且,他确实是有才的,肚子里有不少学问和本事。最关键的是,他特别懂得琢磨怎么去讨皇帝开心,把乾隆哄得那叫一个舒心。就因为这些,和珅在那个时候可是深受乾隆的宠爱呢,这些也就是他当时得宠最为主要的原因啦。
要知道,在这次对李侍尧的查处行动当中啊,和珅那可真是收获满满,赚了个盆满钵满呢。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李侍尧被查处后,他的绝大部分财产都被和珅给悄悄弄到自己家里去了。
人这一辈子,身边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诱惑呢。这些诱惑,数量可能还不少。不过呢,这其实并不可怕。真正让人担心、让人害怕的情况是,到最后没能经得住这些诱惑,稀里糊涂地就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偏离了正道。
在那之后,和珅的胆子是越发地大了起来,竟然都干起盗窃的事儿了。要知道,起初他或许还只是有些小打小闹的不当之举,可随着时间推移,也不知是越发地贪婪了,还是觉得自己能瞒天过海,反正胆子就如同吹气球一般越来越大,最后居然明目张胆地搞起盗窃的勾当来了,这行径着实是令人咋舌。
在清朝时期,存在着不少附属国。按照当时的惯例,这些附属国是需要向清朝进行进贡的。而对于附属国所进贡的各类物品,其相关的处理事宜,都是交由和珅来负责操办的。
和珅只要看到里面有好东西,就会偷偷地将其拿走。而乾隆一直都没有发觉和珅的这些行径,于是乎,和珅偷拿的行为越发肆无忌惮,所偷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了。
有人可能会问,那乾隆难道真的就没察觉到什么情况吗?实际上,乾隆是发现了的哦。要知道,当时的和珅有个本事,就是能够和不少外来的人顺畅地进行交流呢,就像前面所提到过的喇嘛这类外来人员,和珅都能与之打交道。
要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有进贡人员前来呢。可乾隆想要和这些进贡人员能友好地进行交流、沟通。没办法,就算有些事情可能不符合规定之类的吧,乾隆也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就这么着暂且维持着与进贡人员之间相对友好的这种状态呢。
话说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赏赐给孝庄太后一块意义非凡的“福字碑”呢。这“福字碑”那可不得了,承载着皇家的诸多情分与祝福。后来呢,有个叫和珅的人,他偶然间见到了这块“福字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喜爱得不得了。这和珅,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动起了歪心思。再后来,他竟然趁着没人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把这块珍贵的“福字碑”给弄走了,还把它藏到了自己家的假山里头,就好像想把这份原本属于皇家的福气据为己有似的呢。
和珅做了一系列的事儿,那么乾隆皇帝真的就对此毫不知情吗?实际上啊,好多事儿乾隆都是心里有数的呢。就拿和珅贪污受贿这件事来说吧,大家可能就会疑惑了,既然乾隆知道,可为啥又不去管管呢?
乾隆到了那个时候,毕竟年事已高啦,人上了年纪嘛,就不太想再有什么大的折腾举动了。于是呢,他就做了一个决定,把接下来处理诸多事务、可能会面临各种挑战的这个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嘉庆。
在乾隆皇帝驾崩之后没过多久,和珅他们家就遭遇了被查处的情况呢。要知道,乾隆在世的时候,和珅那可是风光无限,可谁能想到,乾隆这一离世,形势就急转直下,和珅家很快就陷入了被清查处理的境地啦。
和珅得知自己马上就要面临下地狱般的结局了,这可把他给急坏了。慌乱之中,他突然想起当年乾隆皇帝曾经给他准备过一份“保命诏书”呢,于是赶忙将其拿了出来,指望着这份诏书能在这危急时刻救自己一命呐。
就在他把那物件打开的一瞬间,和珅整个人完全陷入了绝望之中。为啥呢?就因为那上面仅仅写着三个字,便是“留全尸”呐。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对和珅来说,无疑是宣告了他命运的终结,也让他满心的希望彻底破灭了。
乾隆其实很早就已经料到了,自己的儿子日后会对和珅作出处以死罪的判决。也就是说,在事情还未真正发生之前,乾隆心里就有了这么个预期,知道儿子大概率会给和珅定下死罪这样严重的惩处呢。
从法律层面来讲,和珅所犯之罪按照律例去判决的话,那是必然要遭受极为残忍的凌迟刑罚的。要知道,凌迟这种刑罚那可是相当严酷的,会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然而呢,乾隆皇帝对和珅总归还是有着不一样的情分在的,一想到和珅要遭受那样残忍的凌迟之刑,乾隆心里就实在是过不去,实在是狠不下这个心呐。于是呢,乾隆就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交代自己的儿子,希望在处置和珅的时候,能够给他留个全尸,也好让和珅走得稍微体面一些吧。
要知道,和珅一直以来可是有着大靠山的。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就连他的这个大靠山都已经预先料到他将会面临死亡的结局了。如此一来,和珅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支撑,感觉活下去也没什么意义了。就这样,和珅最终选择了在家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以自尽的方式走完了他的一生。至此,这位臭名昭著的一代大贪官,终于彻底落下了他人生的帷幕,成为了历史上一段被人唾弃的过往。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想想,皇帝那可是心思缜密、心眼多得很呐,据说有八百个心眼呢。大臣们天天在这样的皇帝身边伺候着、行事着,他们心里那些个盘算,那些个小九九,又怎么可能逃得过皇帝的眼睛呢?肯定是迟早会被发现的。
大家知道吗,做人,就得堂堂正正的才行呢。可千万不要想着在那些聪明人跟前耍什么小聪明哦,因为要是这么做了,最后的结局往往是很惨的呢。所以说,咱们还是本本分分、光明正大地做人最好啦,可别去干那种在聪明人面前卖弄小手段的事儿,不然吃亏的肯定是自己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