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东风本田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宣布品牌焕新,并发布全新新能源品牌灵悉,未来,东风本田将基于该品牌布局新能源车。可以肯定的是,在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中,东风本田又一次走在了行业前沿。但对于灵悉品牌的未来,大多数业内人士并不看好。
在此之前的燃油车时代,东风本田曾推出合资自主品牌“思铭”,结果在市场销量上只沦为本田母品牌的“陪衬”,最后只能偃旗息鼓。
电动化转型“屡败屡战”,东风本田换个打法
毋庸置疑,电动化已成车市大趋势,起码在国内市场电动化已经不可逆,因此,合资品牌要想守住阵地,甚至扩大攻势,就必须进行电动化转型。
但当前来看,合资品牌的电动化转型之路却都“举步维艰”,迄今为止,除了大众ID.家族靠着“以价换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外,日系、美系、韩系、法系品牌都远没达到预期。
据乘联会公布的8月份销量数据,在新能源轿车、新能源SUV销量榜TOP10中,居然没有一款合资产品的身影。在燃油车时代占据绝对领先优势的合资品牌,在电动化赛道上已经成为落伍者。
至于东风本田,从最早导入i-MMD混动系统,到基于XR-V布局纯电动车,其“触电”时间比其他合资品牌更早,但无奈一直未能在销量层面有所突破。
更关键的是,在燃油车市场急剧萎缩之下,且本田全球再无具有“潜质”的燃油车可供导入,单靠现有产品,东风本田甚至无法维持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风本田只能将寄希于电动车。
本田中国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情况,此前曾牵头在国内市场布局了e:N品牌,甚至还从日本本土拿到了最新的底盘技术,并在上游供应链层面做好了统筹工作,势要引领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在电动车市场闯出一片天。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e:N品牌的终端表现和此前靠完全“油改电”取得成绩没有任何差异。在本田中国主导的前期转型尝试失败后,东风本田只能独自行动。
在电动车市场,受到新势力们的“知识普及”,用户对产品本身的看重程度度已经超过品牌溢价。一款国产新能源汽车如果没有性价比,注定没有市场,比如没有打破定价格局的ID.3高攀不起,而降价之后就能热销。
换言之,东风本田旗下电动车要想有所突破,除了产品过硬之外,还必须在定价上卷过自主品牌,这无疑倒逼本田品牌彻底撕掉“品牌溢价”标签,或者说遵循自主品牌的定价策略。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电动车顶着本田品牌,那么就必须遵循本田的标准,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全力以赴和其他自主品牌电动车近身肉搏,那么几乎没有任何胜算,这也是e:N品牌没能打开突破的原因。
但如果合资公司自己搞事情,比如从零开始打造一个真正的“自主品牌”,那么就另当别论了。更重要的是,当拿出自主品牌去和自主品牌近身肉搏之后,本田的品牌形象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因此,灵悉孕育而生。
东风“掌权”,东风本田成为“试验田”?
在全新品牌横空出世后,业界都一个疑问,灵悉究竟从何而来,要往哪里去?
事实上,日系合资企业运营中一个默认的游戏规则是外方主导,尤其是东风本田在中国市场的运营决策权主要掌握在日方股东手中,而中方股东只参与配合运营和“分红”,但在壹哥看来,针对东风本田推出灵悉品牌这件事,东风本田的中方却开了一个先河。
灵悉不同于之前本田在华布局的思铭、理念,肉眼可见,该品牌车型没有一丝“本田味”,也就是说,和之前的思铭不同,灵悉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品牌。上文提到,也只有这样才能助力东风本田在终端市场打开突破。
因此,壹哥猜测,这一次,灵悉品牌背后的主导者无疑是中方股东东风公司,而其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猜测:
其一,一直以来东风本田、广汽本田都是同步行动,双方的任一车型均能在对方内部找到对应的“姊妹车”,甚至双方合资自主品牌思铭、理念旗下车型也高度一致,而这此,东风本田布局灵悉之时,广汽本田方面没有任何动静。
其次,曾经的东风公司旗下坐拥东风本田、东风日产、东风悦达起亚、神龙公司等多个主流合资公司,加之东风雷诺、东风裕隆,是毋庸置疑的行业大鳄,风头一时无两。
但如今,裕隆、雷诺率先撤退,神龙步入困境,起亚挣脱怀抱,日产终端腰斩,一度顶着“供不应求”标签的东风本田也在终端市场不断让利促销来续命。销量急速下滑,且日方股东又无力施救,东风公司不得不为自己做打算,而日方也不得不选择让步,当然,对于日方来说,灵悉的出现可谓百利而无一害。
另外,壹哥预测,如果合资自主品牌启辰在接下来如果不能打开局面,且东风本田的灵悉能小有成就,那么不排除东风日产甚至也很有可能如法炮制,再布局一个全新的自主新能源品牌,并在产品层面和灵悉品牌共用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由东风公司主导灵悉品牌外,由本田中国主导的e:N品牌也会继续保留,加之基于本田全球技术i-MMD打造的本田品牌e:PHEV矩阵,东风本田接下来的电动化之路将实行“三线并举”。
按东风本田计划,到2025年,旗下电动化产品占比将超过50%,到2030年,将累计推出超过10款纯电动车,这个目标不可谓不激进。当然,要想达成这一目标,灵悉品牌的成功与否非常关键。
写在最后:
坦白说,无论路线如何,但要想在终端市场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最最关键的始终是产品本身,而此次灵悉概念车虽然够大胆,但设计上似乎有些“用力过猛”,网络上更是唱衰声一片。未来的量产车灵悉L要想得到年轻用户认可也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