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破三万,小鹏汽车这艘巨轮,真的稳了吗?
连续三个月销量破三万,这数字看着漂亮,但仔细一琢磨,背后好像藏着不少猫腻,你品,你细品……
先说说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国内首例智能驾驶致死事故”那个事儿。
2月12号,网上突然炸锅了,说小鹏的智能驾驶系统出事了,还导致了人员死亡,法院判决小鹏负主要责任。
消息一出,瞬间全网爆炸,小鹏的股价也跟着跳水。
说白了,这简直是给小鹏泼了一盆脏水,对吧?
虽然小鹏火速辟谣,法院也出来澄清没这回事儿,但这事儿的影响,你懂的,就像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口碑这玩意儿,伤了就很难补回来。
这谣言的威力,也侧面反映了小鹏现在面临的处境。
它已经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了,人红是非多嘛,现在走到台前了,自然会招来各种各样的攻击,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
这智能驾驶技术,说到底就是个高科技玩意儿,技术越先进,风险就越大,这就像玩火,玩得好了,能上天,玩不好,直接玩火自焚。
小鹏押宝智能驾驶,这步棋走得大胆,但也充满了风险。
你看看其他几家头部车企,哪个不是在智能驾驶上谨慎又谨慎?
这技术,可不是说吹就能吹出来的,得有真材实料才行。
再说说小鹏的销量,这三万台的销量,看着确实很诱人,但仔细看看销量构成,你就会发现问题。
单单MONA M03就贡献了将近一半的销量,超过15000台!
P7+也卖了8000多台。
这其他车型呢?
小鹏G6,号称爆款,结果月均销量才4000多,小鹏X9更是可怜巴巴的,才卖了800多台。
这说明啥?
说明小鹏现在严重依赖这两款车,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万一篮子破了,那可就全完了。
小鹏这“以价换量”的策略,短期内确实见效了,但长久来看,能走多远?
现在很多品牌都开始打“智驾平权”的旗号,价格战一打响,小鹏的优势还能维持多久?
这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武功,练成了固然厉害,但练不成,那可就成了废柴。
小鹏的成本控制能力,跟那些老牌车企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光靠低价竞争,能持续多久?
再说说小鹏的财务状况,这可是个大问题。
何小鹏的目标是年销百万辆,但去年才卖了不到20万辆,这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
而且,小鹏一直都在亏损,前三季度净亏损44.63亿元,上市以来累计亏损超过315亿元!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
这财务压力,就像一座大山,压得小鹏喘不过气来。
王凤英加入后,确实给小鹏带来了不少变化,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这些努力,能不能抵消持续亏损带来的压力,这还有待观察。
说白了,企业最终的目标是赚钱,而不是为了销量而销量。
小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王凤英的改革,她加入后对小鹏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小鹏G6的销量下滑给小鹏敲响了警钟,单一车型依赖的风险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再次被凸显。
小鹏的未来,还需要在产品线多元化、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化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何小鹏的百万销量目标,听起来很宏伟,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小鹏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它也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最终能否成功,还得看它能否克服这些挑战,能否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才是小鹏汽车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还玩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