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的周期,元朝一直都处于乱世

子玉史院吖 2024-12-19 18:33:35

作为大蒙古国的一部分,元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汉化政权,但草原基因也始终影响着帝国的方方面面,比如继承秩序,从忽必烈继位到元朝灭亡,所有皇帝的上位都遵从的是丛林法则,强者上位,尤其是忽必烈以武力打败阿里不哥的情况下。由于忽必烈在位期间没有出台相关制度规范继承秩序,所以元朝中后期就屡屡陷入围绕权力争夺而爆发的内斗中。

元朝的历史看上去更像一段乱世。

据统计,在成宗铁穆耳即位的1294年到顺帝妥欢贴睦尔即位的1333年,这39年的时间区间内,元朝一共有9位皇帝先后上位,平均在位时间4.3年,其中有6位是通过政变或者其它非正常方式上位。在这9位皇帝中,还有两位被杀,一位失踪。

元朝皇位更迭之所以如此混乱,原因就是草原遗风的存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忽必烈紧急从攻宋前线回军于1260年在开平城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之位,随之与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围绕汗位展开激烈的争夺战。

最终,忽必烈获胜。忽必烈武力获取汗位给元朝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让诸王形成了一个共识:

大汗之位是可以通过武力强势夺取的。

尤其是在忽必烈实行二元政治模式坚持部分草原遗风的情况下,草原基因对元朝的影响就更大,典型就是忽里勒台大会。

在大蒙古国时代,忽里勒台大会的主要功能是做一些征伐的决策和选举大汗人选等重要事项,历任大汗都是通过这个大会选举产生的,这是草原部落制对大蒙古国政治的直接影响。通过忽里勒台大会,蒙古贵族在确定君臣名分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草原各部落与大蒙古国这个系统的黏性。

忽里勒台大会除了有稳定政治的功能之外,还能选出强者作为帝国的掌舵者,驾驶帝国的巨轮在惊涛骇浪中平稳运行,但弊端也非常明显,诸王往往以召开忽里勒台大会的名义合纵连横,凭借强大实力上位。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蒙哥和忽必烈的上位都是凭借强大实力,而忽里勒台大会只是给他们提供了即位的合法性。

在建立元朝之后,如果忽必烈不能改变这种草原遗风,那么帝国的皇权更迭也同样会处于极大的不稳定中。

但现实却是,忽必烈为了获得诸王的支持根本不敢否定忽里勒台大会。1273年,忽必烈立皇子真金为皇太子,虽然目的是想稀释忽里勒台大会对继承人的影响,但他依然不得不向诸王进行解释,说预立皇储是“太祖皇帝遗训”,自己立真金为皇太子是“上遵祖宗宏规,下协昆弟佥同之议”,遵从大蒙古国的传统。

如果真金能够顺利即位,再加上他极深的汉化修养和其身后的一帮儒士,元朝的继承秩序可能还有希望逐渐扭转过来,但变数却发生了,真金意外去世,导致忽必烈的政治目的根本不能顺利落地。

真金去世之后忽必烈很长时间都没再提立太子的事,直到1293年他去世前一年才将皇太子册宝授予真金的第三子正在漠北抚军的铁穆耳。

请注意,忽必烈并没有正式册立铁穆耳为皇太子,这就为其正常上位增加了变数,而忽必烈之所以没有正式册立铁穆耳为皇太子本质还是对忽里勒台大会的妥协,不敢以一己之力否定蒙古传统。还有,忽必烈之所以选择铁穆耳又是因为,铁穆耳有漠北武力的支撑,此后,许多元朝皇帝都是凭借漠北武力强势上位的。

1294年2月18日,忽必烈去世。按照惯例,诸王在上都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和之前一样,大会对于皇帝人选产生了很大分歧,有相当一部分贵族选择支持铁穆耳的长兄晋王甘麻剌。

大家都在选择能够代表家族利益的人选。为什么元朝赏赐特别离谱,原因就是皇帝必须对支持自己的人进行物质感谢。

从这也可以看出,忽必烈和成吉思汗一样,也只有对继承人的提名权,至于其能不能正常上位,还得经过忽里勒台大会的确认。

元朝皇帝必须从忽里勒台大会上产生

图源/剧照

为了保证铁穆耳能够顺利即位,作为攻灭南宋的主将,伯颜“按剑陈祖宗宝训,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同时,作为元老的枢密院知院玉昔帖木儿则亲自去做甘麻剌的工作,说服其放弃了皇位之争。

4月14日,铁穆耳在上都举行的忽里勒台大会上被公选为皇帝。至于其之所以能成功上位,一是背后的漠北武力,更重要的是其得到了武将伯颜和文官玉昔帖木儿等实力派的支持。

还是实力制胜。

成宗即位的一波三折对元朝最大的影响是,皇帝对皇储的指定基本无效,此后的皇位更迭处于更大的不确定中。同时,皇帝必须从忽里勒台大会上产生进一步成为贵族的共识。

这也体现了蒙古家天下的特点,黄金家族的人对帝国都有所有权意识。

1307年2月2日,成宗去世,终年41岁。由于皇太子德寿已经于1306年1月去世,在成宗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的情况下,帝国庙堂再一次波谲云诡。

当时,成宗皇后卜鲁罕和中书左丞相阿忽台支持成宗的堂兄安西王阿难答,而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则以安西王不是真金的后裔为由支持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的两个儿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同时,宗王秃剌、牙忽也支持真金一系。

至于卜鲁罕为何支持阿难答,其实是想自己摄政。

为了阻止卜鲁罕摄政,哈剌哈孙在紧急通知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的同时选择拖延的办法争取时间。4月4日,爱育黎拔力八达发动军事政变突袭皇宫,捕杀了阿难答、阿忽台等人,控制了帝国庙堂。

由此,政变也成为蒙古贵族争夺皇位的选择之一。

不过,爱育黎拔力八达出于忌惮其兄海山手中的漠北武力,于是就自称监国,北迎海山继承帝位。

1307年6月21日,海山于上都举行的忽里勒台大会上即位,是为武宗。海山即位是漠北武力的再一次获胜。作为政治回报,武宗立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以叔侄相承。

兄终弟及,元朝的继承更无秩序可言。

1311年1月,武宗驾崩,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是为仁宗。

按照约定,仁宗应该立武宗长子和世㻋为皇太子,但仁宗却在延祐二年(1315)封和世㻋为周王,次年(1316)又将其迁往云南,并立自己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随后,仁宗又任命皇太子为中书省和枢密院名义上的最高长官,让其提前掌握权力保证将来能够顺利接班。

只是,和世㻋并不甘心,于是就在前往云南的途中于陕西联合武宗的一批旧臣发动叛乱,进攻潼关,东渡黄河之后,袭破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史书称此次事件为“关陕之变”。

虽然和世㻋在兵败后远走阿尔泰山以西,在察合台汗国避难,但这也为武宗一系后来夺回皇权埋下了伏笔。

1320年3月1日,仁宗驾崩,终年35岁。4月19日,皇太子硕德八剌即位,是为英宗。英宗是元朝历史上第一次以皇太子的身份顺利即位为帝的皇帝。

由于英宗清算了以故权臣铁木迭儿的势力,所以作为铁木迭儿余党的御史大夫铁失等人就严重不安,想通过拥立新君的方式来摆脱生存危机。

至治三年(1323)9月4日,英宗由上都返回大都的途中驻跸于上都以南三十里的南坡,铁失等人率领其麾下的阿速卫军发动政变杀死了英宗,史称“南坡之变”。

英宗死于南坡之变

图源/剧照

英宗之死再一次加剧了皇位竞争的烈度,此后元朝的皇位争夺将会更加血腥、不择手段。

在控制了大都之后,铁失派人迎接甘麻剌之子此时正在镇守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继承皇位。

1323年10月4日,也孙铁木儿于漠北的克鲁伦河畔即位,史称泰定帝。泰定帝的上位再次验证了元朝皇位更迭的一个隐形规律:强者为王。因为,泰定帝在上位之前不仅拥有漠北的广阔封地,更是草原诸王的领袖,是绝对的实力派。

同时,这又是漠北武力对中原政治的胜利。泰定帝在南下大都之后又诛杀了铁失等人,暂时稳定了局面。

1328年8月15日,泰定帝于上都去世,终年35岁,皇太子阿剌吉八于10月份在上都即皇帝位,是为天顺帝。

但与此同时,留守大都的签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却利用手中的兵权在大都发动了政变,封存府库,收取符印,遣使迎接武宗嫡次子图贴睦尔于江陵。当时,担任河南行省平章事的蔑儿乞人伯颜站在了燕铁木儿一边,亲自护送图贴睦尔前往大都,顺利即位,是为文宗,史书称此次事变为“天历之变”。

而燕铁木儿之所以拥立图贴睦尔为帝又是因为,他的父亲床兀儿曾长期跟随武宗在漠北作战,他本人也是武宗提拔起来的,属于武宗一派。

此次事变直接导致两都对峙,11月14日,上都被围,拥立天顺帝的左丞相倒剌沙投降,天顺帝失踪。

但皇权虽然确定,因此而引发的帝国地震却并没有消停。在两都对峙期间,陕西和四川行省站在上都一方,扣留文宗的使者并兵发三路,攻入河南、山西。四川行省平章事囊加台则自称镇西王,私署官属,烧毁栈道,与文宗武力对抗。直到1329年,文宗才通过软硬兼施的办法迫使上述地方臣服。

由此也可见,同时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的行省也在深度影响着帝位的人选。

但过了不久,原来站队上都的宗王秃坚又在云南发动叛乱,自称云南王,元朝直到至顺三年(1332)才将其平定。

元朝围绕皇权的争夺不仅导致内部派系林立,内战使帝国元气大伤,更进一步加速了地方势力、宗王和朝廷中枢的分离,影响深远。

值得一说的是,文宗也仿照当年仁宗的做法派出使者前往西北请回了流亡在外的哥哥和世㻋,将皇位让给了哥哥。天历二年(1329)正月,和世㻋在漠北即皇帝位,是为明宗。和当年的武宗一样,和世㻋也以弟弟图帖睦尔为皇太子。

只不过,图帖睦尔的行为更像作秀,因为,明宗在和图帖睦尔以及燕铁木儿在旺兀察都之地(今河北张北北)相会后“暴崩”。不用想,肯定都是图帖睦尔的设计。因为,明宗当时只带了1800名侍卫。

9月8日,图帖睦尔再次即位,是为文宗。

文宗不讲武德

图源/剧照

比起当年的武宗,文宗确实是不讲武德,完全是以哥哥的性命作秀了一把。

文宗曾经立自己的长子阿剌忒纳答剌为皇太子,但仅仅只过了一个月,皇太子就夭亡了。

这件事情让文宗意识到自己对明宗行为的过分,于是于至顺三年(1332)驾崩前立明宗的儿子为嗣。

9月2日,文宗去世,终年28岁。10月13日,和世㻋的二儿子年仅6岁的懿璘质班在皇后卜答失里和大臣们的拥护下于大都即位。但仅过了53天后,幼帝就突然死掉,懿璘质班庙号宁宗。

接着,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从广西迎接到大都并于次年即皇帝位,为元顺帝。

1340年,顺帝对父亲明宗之死进行调查,追究责任,下诏撤除文宗的庙主,将文宗皇后卜答失里迁徙到东安州(今河北安次西)。元朝的皇位争夺战至此暂告一段落。

顺帝在位的三十余年被称作元后期。虽然此时的内斗暂时消停,可元朝的各种问题却都一时暴露了出来,并最终导致了顺帝朝廷在明军的武力压迫下撤回了漠北草原。

不可否认,激烈的皇位争夺战绝对是加速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频繁的内斗导致元朝根本就没有精力解决所存在的矛盾,反而还在积累新的矛盾,最终失去了自救的机会。

另外,分封制、元朝皇帝普遍短命、胡汉矛盾长期存在双方都想推举己方的代言人也是内斗频繁的原因。

元中期(1294—1333)的历史,看起来更像是乱世。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