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本是好聚好散,但依照郭德纲性子,没这一说。”
李菁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评价郭德纲。
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两人从携手并肩到分道扬镳的漫长故事。
他们的关系,像一部充满戏剧性的相声,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无奈与分歧。
李菁的相声之路,早在他幼儿园时期就已经萌芽。
那时的他,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追逐打闹,而是被相声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
他记忆力惊人,听过的段子几遍就能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能模仿得惟妙惟肖。
7岁那年,他在大巴车上即兴表演了一段单口相声,稚嫩的声音和认真的模样让全车乘客为之喝彩。
这一幕让他的母亲意识到,儿子在曲艺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
13岁时,李菁正式拜师梁厚民,开始学习快板技艺。
他的曲艺生涯由此拉开序幕。
大学期间,他在全国快板比赛中斩获一等奖,这份荣誉让他更加坚定了在相声领域深耕的决心。
而此时的郭德纲,也在相声的道路上不断磨砺,带出的徒弟个个实力不俗。
1996年,李菁和郭德纲因共同的爱好相遇。
两人一见如故,常常凑在一起探讨相声表演,交流如何让事业更上一层楼。
当时,他们在茶馆说相声,但现实并不如意,茶馆很快倒闭了。
郭德纲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被欠薪、走穴赚钱成了常态。
即便如此,他依然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办相声社团。
李菁起初觉得这个想法有些不切实际,毕竟光是做个相声演员就已经困难重重,何况是开办社团?
但在郭德纲的不断劝说下,李菁最终被打动了。
1996年,李菁、郭德纲和张文顺三人携手成立了北京相声大会,开启了为相声事业奋斗的新征程。
,相声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02年,他们在北京某剧院举办了一场大型演出,结果不仅没赚到钱,还得自掏腰包贴补亏损。
为了周转资金,郭德纲甚至卖掉了父亲给的车子。
尽管如此,他们并未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提升表演水平。
2004年,郭德纲拜入侯耀文门下,李菁则在2006年成为师胜杰的徒弟。
两人的师徒关系让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随着德云社的成立,郭德纲的名气越来越大,但李菁却逐渐感到不安。
他发现,许多人来德云社并非真正热爱相声,而是为了攀附郭德纲。
更让他担忧的是,一些徒弟只学了几个月就登台表演,这在他看来是对相声艺术质量的损害。
两人之间的分歧由此产生,曾经的紧密合作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郭德纲希望德云社走向商业化,通过这种方式养活更多相声演员,而李菁则专注于相声艺术本身的发展,希望将这门艺术打磨得更加精湛。
2010年,李菁选择退出德云社的管理事务,加入了曲艺团。
尽管退出了,他从未公开批评郭德纲,反而多次表达对郭德纲勤奋与执着品质的欣赏。
后来,郭德纲的徒弟何云伟退出德云社并拜入侯耀华门下,这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李菁虽然与何云伟有着搭档情分,但依然站出来维护郭德纲的声誉。
即便两人分道扬镳,那份多年的情谊始终未曾断绝。
2021年,烧饼结婚时,李菁还以大家长的身份出席了婚礼,现场气氛依旧热络。
如今,德云社在郭德纲的带领下蒸蒸日上,李菁也在相声和演艺领域发展得有声有色。
他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为曲艺事业贡献力量,曾经的合作与分歧,都成为了他们人生篇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如李菁所说,依照郭德纲的性子,好聚好散确实没这一说,但那份情谊,始终在岁月中延续。
散那会儿,正是某舍被某台整的风雨飘摇时,你们走了被某台力捧,也叫好散?
最尖的一个
人家德云社又没说你不好,你反过来说人家?
何曹加一起,也没这蔫萝卜坏。
有名气了,就有些飘了,又出了反面新闻,所以央视春晚,没有邀请。后来风波过了,才火了。
他的相声不可乐,太沉闷了
没有谁对谁错 他俩就是对说相声的理念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