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大沙地即将消失,造林超2000万亩,光伏发电潜力上千亿度

知识科普秀 2024-12-23 17:15:37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

文|小牧

编辑|小牧

科尔沁沙地与库布齐沙漠的绿色奇迹:光伏治沙之路

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既有沃野千里的平原,也有绵延起伏的山峦,更有浩瀚无垠的沙漠。

这些沙漠,如同沉睡的巨龙,潜伏在大地深处,一旦被唤醒,便会肆虐四方,吞噬良田沃土,摧毁家园村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沙进人退的悲剧不断上演,而科尔沁沙地的变迁,正是这其中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缩影。

科尔沁,在蒙古语中意为“弓箭手”,这个名字象征着这片土地曾经的繁荣与生机。

宋辽金元时期,科尔沁草原水草丰美,牛羊遍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清朝后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过度开垦和战乱等因素,这片草原逐渐走向衰落,沙土层开始沙化和活化。

上世纪50年代末期,科尔沁草原变成了我国最大的沙地,面积比毛乌素沙地多出2万多平方公里。曾经的猎人们无奈放下弓箭,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沙尘覆盖。

与科尔沁沙地类似,库布齐沙漠也曾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土地。

然而,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这片土地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活力,最终沦为一片“死亡之海”。

漫漫黄沙,寸草不生,狂风肆虐,飞沙走石,库布齐沙漠成为了生命的禁区,令人望而生畏。

沙漠蔓延,不仅破坏了环境,也让附近居民的日子不好过。

为了守护家园,为了子孙后代,中国人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治沙之路。

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探索着各种治沙模式,希望能够缚住这头“沙龙”,让绿洲重现人间。

而光伏治沙,正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项创新方案,为中国沙地的治理带来了新的希望。

多管齐下,久久为功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和东北平原的交界处,横跨内蒙古、吉林、辽宁三省,总面积差不多有6.6万平方公里。这片地区里,大约有八成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在内蒙古的通辽和赤峰这两个地方。

这里的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土地沙化严重,是京津冀地区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

过去六七十年代,科尔沁沙地那片地方啊,沙尘暴肆虐,把田地和田房都埋了,当地居民不得不离开家乡。那时候,沙漠化的问题真是严重到必须得解决的地步了。

面对严峻的生态挑战,科尔沁沙地的人民没有退缩,他们依托国家的大力支持,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治沙历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科尔沁沙地积极响应“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林草复合经营模式。

在通辽,这片科尔沁沙地治理的主战场之一,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

累计治理了2066万亩严重沙化土地和900多万亩水土流失土地,使得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8.9%提升到现在的19.47%,综合治理率达到75%。

这片土地上,每一粒沙都见证了那些与风沙抗争的英雄们的不懈付出,是他们辛勤的双手,编织出了满目的绿意。

在赤峰这个主战场,他们采取了创新的方法,比如修建穿越沙漠的公路,实施分段治理,这样来对抗沙漠化。

修了条穿沙路,把大沙漠分成几个小块,这样人车就能更容易深入沙漠内部,治沙工作也变得更高效了。

绿色植被则沿着公路两侧向外扩展,最终连成一片,形成一道道绿色的屏障,有效地阻挡了风沙的侵袭。

这种治沙新法让沙地变绿,改变了沙子逼人走的局面,给科尔沁沙地的绿化提供了好榜样。

自2016年以来,赤峰市完成营造林面积800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450万亩,森林面积从600万亩扩大到454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提高到35.78%,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1166万亩。

曾经的瀚海黄沙,如今正在逐渐变成塞上绿洲。

点亮绿色未来,创造经济效益

内蒙古深处的科尔沁沙地阳光明媚,年日照时长超过2900小时,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

近年来,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本的降低,光伏治沙逐渐成为科尔沁沙地治理的新路径,为这片土地的绿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光伏治沙并非简单地将光伏板铺设在沙地上,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巧妙地将光伏发电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光伏板除了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的电能,还能起到遮挡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降低风速等作用,从而改善沙地土壤的湿度和温度,为植物的生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同时,光伏板还能形成天然的屏障,阻挡风沙的侵蚀,进一步巩固治沙成果。

在科左后旗,有一片约4352亩的光伏储能电站,正为这里带来绿色与生机。

该项目建设规模为100兆瓦,光伏板依地势而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地貌。

项目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可达1.8亿度,不仅为当地提供了清洁能源,还在光伏板下种植了牧草,并养殖山羊、土鸡等,实现了土地的综合利用,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赤峰的敖润苏莫光伏治沙项目,规模15万千瓦,正发挥显著效益。

该项目占地约7000亩,集发电、治沙、储能为一体,每年可发电3亿度。

这些光伏项目,如同镶嵌在沙海中的颗颗明珠,不仅点亮了科尔沁沙地的绿色未来,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光伏治沙,将无际的沙海变成了一个“大号电池”,创造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

以科尔沁沙地为例,即便只利用其十分之一的面积进行光伏发电,年发电量也将超过一千亿度。

按照0.3元/度的入网电价计算,一年的收入就可达300亿元。

这事儿不仅让当地经济大赚一笔,还帮国家在能源改革上加了把力。

今日的科尔沁沙地,人工造林面积已增加到20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约2300万吨,增加土壤蓄水量约4.7亿立方米。

沙地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1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湿地,其中面积3000亩以上的湿地接近200个。

根据内蒙古发布的治沙时间表,到2030年,科尔沁沙地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将达到85%以上。

肆虐了上百年的科尔沁沙地有望上演“消失术”,实现人类治沙史上的新奇迹。

从荒凉沙漠到新能源绿洲

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北边,大概有1.86万平方公里,差不多是两个半北京那么大。

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死亡之海”,黄沙漫漫,寸草不生,风沙肆虐,令人望而却步。

然而,2023年,美国卫星拍摄到的图像却显示,库布齐沙漠出现了一个惊人的“蓝色奇迹”——一个由近20万块深蓝色光伏板组成的巨型光伏基地,宛如一匹腾空而起的骏马,雄伟壮观。

这片“蓝色骏马”占地约140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故宫大小,每年可发电20亿度,足以满足一座中型城市的用电需求。

这115亿投资的基地,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之一,还成了全球关注的绿色工程亮点。

库布齐沙漠的恶劣环境,却蕴藏着巨大的太阳能资源。

这个地方一年里阳光充足,日照时间能达到3180个小时,非常适合发展光伏发电。

中国抓住这一机遇,将库布齐沙漠的“死亡之海”变成了清洁能源的“宝库”,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板三用”的环保妙法

库布齐沙漠的光伏治沙并非简单的光伏发电,而是一种“一板三用”的创新模式,将光伏发电、治沙和生态修复有机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光伏板把充足的太阳能变成我们用的电,给咱们的地方提供可靠的电源,也帮着地方经济往前走。

光伏板的桩基深入沙地,能够有效固定流沙,防止沙漠扩张。

光伏板不仅遮光,还能降低地面水分流失,让沙地变得更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

在光伏板下种植耐旱植物,发展牧羊业等生态农业,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耐旱植物的根能帮沙土牢牢固定,让土壤变得更好;羊粪也能当肥料,让植物长得更棒。

这种“一板三用”的模式,不仅有效地治理了沙漠化,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内蒙古的一个光伏电站,光伏板下养了2万来只羊,这些羊一年卖出去的收入都能达到两千万元。

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支撑治沙奇迹的坚实后盾

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为光伏治沙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从市场追随到全球领先,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remarkable的“逆袭之路”。

咱们国家的光伏板在全球市场上价格优势明显,比欧美便宜不少,得有二成到三成五,比印度的也便宜个一成多。

我国在高效晶体硅和钙钛矿电池等高科技领域实现了重要进展,不断推动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增强了太阳能发电的效能。

2023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达到500GW,占全球产量的七成以上,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每年投入巨资进行研发,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推动光伏产业的持续进步。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比如简化土地审批、税收减免和资金帮助,这些措施都给光伏产业的迅猛增长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库布齐沙漠的“光伏治沙”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最初的质疑到如今的认可,库布齐模式的成功经验正在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

美国等国家也开始研究中国的“光伏治沙”方案,并尝试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希望能够复制中国的成功经验。

中国的光伏治沙模式,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库布齐沙漠的绿色奇迹,不仅是科技的triumph,更是人文精神的胜利。

王文彪,一位普通的盐厂厂长,怀着“活下去”的信念,带领着最初的27个人,在茫茫沙海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治沙之路。

他们克服了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用汗水和毅力,一点点地将绿色带回这片“死亡之海”。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库布齐沙漠的治沙事业不断前进,最终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生态奇迹。

结语:展望未来

从科尔沁沙地到库布齐沙漠,中国的光伏治沙之路,展现了中国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和决心。

光伏治沙,不仅是一项生态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经济工程,它将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随着光伏技术的进步和价格下降,未来治沙领域有望更广泛地使用光伏技术,助力打造更美的中国,守护我们的地球。

科尔沁沙地曾水草丰美后因多种因素沙化成为我国最大沙地,库布齐沙漠也曾生机勃勃后沦为 “死亡之海”。

我国针对此开展治沙工程,科尔沁沙地依托国家支持,自上世纪 80 年代响应多项生态建设工程,通辽累计治理大量沙化与水土流失土地,森林覆盖率提升,

赤峰采用创新方法如修穿沙路分段治理,造林种草成果显著。同时利用当地丰富太阳能资源开展光伏治沙,如科左后旗与赤峰敖润苏莫的光伏项目,实现发电、治沙、增加农民收入等多赢,

按规划科尔沁沙地有望大幅治理甚至 “消失”。库布齐沙漠建成巨型光伏基地,其 “一板三用” 模式结合发电、治沙与生态修复,光伏板有固定流沙、改善土壤湿度利于植物生长等作用,

还发展生态农业,中国光伏产业崛起提供技术与成本优势,国家政策扶持,其模式受国际关注借鉴。

中国光伏治沙体现与自然和谐共生决心,是多方面结合的工程,未来有望更广泛应用助力环境改善。

网友评论:

中国在治沙这方面真的太厉害了!科尔沁沙地和库布齐沙漠从原来那么糟糕的情况到现在有这么大的转变,光伏治沙这个方法太棒了,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能产生经济效益,

还能给当地居民带来好处。希望以后能在更多地方推广这种模式,让更多沙漠变成绿洲,这对我们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都意义重大啊。

0 阅读:0

知识科普秀

简介:戴思远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