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下场有多惨?刽子手每割一刀,百姓争拿白银买其肉生吃

紫星薇辰说历史 2024-08-02 00:06:52
前言: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是抵御外敌、战功卓著的将领,在封建王朝的沉重法则下,没有人能逃脱被帝王控制的命运。

在明朝末期,风雨飘摇,外敌压境,内忧频起。而在这国难之际,袁崇焕将自己的军事才华发挥到了极致,他屡立军功,一度为崇祯朝廷挽回了颓势。

然而,这位在战场上屡立军功的袁崇焕,没有享受国家给予的无上荣耀,而是在1630年,以“叛国”之名,被盛怒之下的崇祯皇帝,下锦衣卫“诏狱”。

而明朝诏狱多冤,在“诏狱”的阴森与冷酷中,袁崇焕经历了无尽的痛苦与折磨。最终进行了残忍的“凌迟之刑”。

这位曾经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不仅以如此悲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且在他受刑的过程中,每一刀割下,百姓们竟争相用白银购买他的血肉来生吃,这样的场景,无疑是对一个英雄的最大亵渎。

彼时,袁崇焕的战功被遗忘;忠诚被质疑;生命被剥夺!

那么曾经镇守辽东的高级将领,他的下场为何会如此悲惨?

是朝廷的阴谋?还是党派的斗争?又或是他真的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处罚太过?

01、“五年平辽东”仅“哄皇帝开心罢了”。

明朝末期,辽东地区长期饱受后金(即后来的清朝)的侵扰,当时明朝大片疆土已经沦陷。

而且在后金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其军事实力日益壮大,频频对明朝边境地区发动猛烈攻击,使得明末辽东地区的防守面临极大压力。

崇祯帝继位后,面对后金势力的日益强盛和战略要地的接连失守,以及明朝军队内部的种种问题,辽东的战局变得异常复杂和艰难。

崇祯帝意挽回局面深感焦虑,他迫切渴望能够找到一位英勇善战、能够扭转乾坤的将领,来带领明朝军队抵御后金的进攻,恢复辽东的失地。

当时的袁崇焕面对辽东局势,他对皇帝竟夸下海口:“五年平辽东”,这对于急需稳定局面的崇祯帝来说兴奋不已。

然而,袁崇焕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深入分析和深思熟虑。

史料记载,当时许誉卿对袁崇焕的这番承诺持有怀疑态度,于是,他特意找到袁崇焕进行询问,希望能听到更为详实和具体的计划,但是袁崇焕在面对许誉卿的询问时,却以一句“聊慰上意”作为回应。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透露出袁崇焕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并非真的相信自己能在五年内平定辽东,而之所以对皇帝那么说,仅仅为了安抚皇帝而已,说白了就是“哄着皇帝开心罢了”。

对于外忧内患的大明王朝,军事上的部署与战略对国家至关重要,袁崇焕岂能轻率地当作儿戏来哄骗安慰他人,更何况是对皇帝的郑重承诺,可见这种轻率与行为的荒唐。

而崇祯对“五年”的承诺十分上心,尽管在战事上他拼尽全力屡立战功,但面对辽东的复杂局势,想要在五年完全收复几乎天方夜谭。

“聊慰上意”的战略态度以及“五年平辽东”的承诺迟迟未能实现,直接导致了崇祯帝对他丧失信任,甚至深感失望和愤怒。

02、两将内耗,一山不容二虎。

而在崇祯帝继位之初,朝中局势不稳然而,崇祯帝虽然经过长期的准备和策略布局,一举拿下阉党魁首魏忠贤,夺回了朝廷的控制权,但官员的内耗依旧,不祥之兆笼罩着个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

崇祯二年(1629年)王朝颓势依旧,两位重要将领毛文龙和袁崇焕,敌对排挤严重。

毛文龙这位明朝末年的著名将领,曾在辽东地区长期抵御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的进攻,他手握重权,为明朝的边疆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在军事上屡建战功,并且他本人也在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

而袁崇焕在抗击后金的战争中也有出色的表现,甚至他还被军民们一度奉为“神明”,然而,与毛文龙不同的是,袁崇焕在朝中并无深厚的政治根基,他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忠诚来赢得皇帝的信任。

而在长期的战争中,袁崇焕逐渐感到自己无法完全掌控战局,尤其是在与后金的交涉和谈判中,他可能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阻力。

然而,随着毛文龙在军中的声望日高,两人之间的不和谐与内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最令他感到不安的是,袁崇焕得知,后金方面有意与毛文龙进行某种形式的合作或交易。《明实录·崇祯实录》中记载:

“今唯有斩毛文龙耳,在清不为负约,在我可以收功”

这句话完全解释了袁崇焕的想法。

袁崇焕为了集中一切权力,避免毛文龙威胁到他在军队中的地位和权力,拔除这颗他收复辽东计划中的绊脚石。于是,袁崇焕决定以雷霆之势除去这个障碍。

据史书记载,1926年,袁崇焕在毛文龙毫无防备之时将其逮捕,在未经朝廷同意和未进行任何正式汇报的情况下,袁崇焕擅自采取了极端行动:列举了毛文龙的十二大罪状,并最终以尚方宝剑将其处死。

而毛文龙的死让明朝与后金的博弈中,直接丧失了牵制后者的关键力量,袁崇焕以个人的名义和判断,将毛文龙斩杀,不仅其未能在后来的军事行动挽回明朝的颓势,反而从一定程度上为后金提供了难得的进攻时机。

而且,处决毛文龙这一举动不仅未赢得崇祯帝的信任,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政治漩涡之中,之后崇祯帝对袁崇焕的疑虑和不安日益加剧,也为袁崇焕的未来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03、“以市米则资盗”,间接地为后金提供了物资支持

在明朝末年,与后金的战争逐步成为朝廷的头等大事,但是袁崇焕却被指控“以市米则资盗”,这一罪名背后,使得他可能在当时粮食贸易中,无意间为明朝的劲敌——后金提供了物资支持。

据史料记载,袁崇焕在处理与蒙古的粮食贸易时,可能存在着将蒙古将粮食转卖给后金的情况。

当时蒙古与后金之间的贸易网络错综复杂,袁崇焕一旦将粮食卖到蒙古,便有很大的可能被后金商人悄然购得,进而转为军事战略物资。

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晓袁崇焕的真实意图,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间接为敌军提供物资支持的行为,无疑对明朝的军事防御和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充分表现出袁崇焕在决策时的思虑浅薄,未曾考虑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与他斩杀毛文龙的眼界一样,是他个人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误与短视。

而这一事件在不仅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成为了后人反思明朝灭亡原因的一个重要案例。

04、战略失误致使兵临城下,王朝岌岌可危。

在后金与明朝的激烈交锋的后期,后金军队一度大举南下,那时,袁崇焕被紧急调往河西务,抵御后金进攻。

但是抵达河西务后,袁崇焕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主动出击,迎击敌军?还是选择在北京进行弹压?

当时副总兵周文郁主张,主动迎击敌军,避免后对明朝的腹地城市实施打击,进而威胁北京的安全,然而,战略指挥的袁崇焕却错误的选择了在北京进行弹压。

并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他的布置失误,明朝军队在战术上极为被动,而且后金军队长驱直入,一度将战火蔓延至北京城下,北京城危!

明朝军队惨重的损失,当时的民众对袁崇焕甚为不满,从当时流传的民谣“投了袁崇焕,东人跑一半”中,可见一斑。

虽然最后明军英勇抵抗最终获胜,最终解除京城之危,但袁崇焕也因此受到了崇祯帝的猜疑和指责。

总的来说,袁崇焕的刚愎自用,是的这场战役成为明朝历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它不仅对明朝的国防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加剧了明朝内部的矛盾和危机。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东”之诺最终成为空谈。

05、被处极刑。

但是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袁崇焕在抵御后金的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抵抗意志。

无论是“宁远大捷”还是“宁锦大捷”还是后来的“广渠门之战”,他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以及袁崇焕出色的防御能力和军事才能,都为明朝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和崇祯帝的猜疑,袁使得最终袁崇焕遭受了取极其残酷的刑罚。

《崇祯实录》中记载,对袁崇焕的指控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托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兵临城下”等等。

这些指控确实一方面是袁崇焕在军事策略上的失误和失职,但是也表现为崇祯帝对袁崇焕的愤怒和失望达到了极点,因此崇祯帝宣布对袁崇焕的处理决定:“依律磔之。”

也就是说,袁崇焕被处以“剐刑”,被凌迟处死。

据记载,当时的百姓对此袁崇焕的罪行深信不疑,,一时间,曾经的抗金名将竟被千夫所指,口诛笔伐。

而在袁崇焕受刑的那一天,整个北京城万人空巷,无论是市井小民还是其他各阶层人士,都涌向刑场,只为亲眼目睹这位所谓的“汉奸”被处决的惨状。

袁崇焕的凌迟之刑,总共三千五百多刀,而这一过程更是持续了三天三。

每当刽子手割下一块肉,就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争相抢夺,最终,他只剩下一副骨架子,而这,无不令人感到悲愤和痛惜。

对于袁崇焕的家人,崇祯帝也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十六岁以上的家属被处斩,十五岁以下的,则被赐予功臣家,成为奴才。

这样一个爱国将领、一名抗击外敌的英雄,最终落得如此下场,实在是天大的冤屈。

结语:

但是,袁崇焕的死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朝廷内部的矛盾和动荡。《明史》记载,袁崇焕与毛文龙之间的纠葛,以及崇祯帝对袁崇焕的误杀,都成为了明朝末年历史的重要节点。

而袁崇焕的离世,是明朝军事上的一大损失,自此之后,明朝的边防日益薄弱,内忧外患接踵而至,明亡已经悄然显现。

【本文内容已查阅权威历史资料】

参考文献:

《明史》

《崇祯实录》

《崇祯长编》

《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死结》

《袁崇焕之死的自身原因》

0 阅读:0

紫星薇辰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