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有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引起了热议。
有网友晒出了半个没有果肉、只剩下果皮的猕猴桃,配文是:
“没想到我也逐渐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
他说,猕猴桃9.9元一个,很贵但经常买,因为女儿喜欢吃。
他其实也喜欢,但从来没有吃过一整颗,都是切开把果肉挖出来给女儿吃,自己啃着剩下的果皮。
很常见的中国式付出型父母,对吧?总是给孩子最好的,自己吃点边角料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评论区里,却彻底翻了车,很多人觉得这种行为非常窒息:
“何必呢?光在这感动自己,要么给孩子惯得自私,要么给孩子不应该承受的负担。”
“我觉得千万不要这样,要先自己再孩子,不然孩子会觉得,妈妈从小都是吃边角料的。”
“我大了以后发现,爸爸妈妈就是舍不得吃,什么好的都给我,反而会给我很大的压力。
我希望的是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哪怕只是尝一口。”
“我现在就是巨烦我婆婆每次吃饭,就吃点边角料,吃水果就吃点不好的,还一副都省了给我吃的样子。
何必呢,又不是买不起,看了让人吃不下,我跟老公让她吃她还不吃,自我感动。”
有太多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后,就变成了那个吃鱼头吃剩菜的人,仿佛自己就不配吃点好的:
比如,“有俩孩子后我吃三个芒果核,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
比如,“当妈的吃饭是不是都先顶着老公孩子?忙活了大半天,自己就吃点剩下的,看着父子俩吃得满足,也没啥怨言。”
但父母这样“自我牺牲”式的教育,真的是孩子所期望的吗?
这样做的后果,极有可能是:操着老妈子的心,做着保姆的事,感动着自己,道德绑架了孩子。
02
作家甘北,曾收到过一位年轻读者的来信,讲述了她那令人窒息的妈妈。
他们家其实是中等偏上水平的条件,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收入也不错。
但一家子却活得一点也不舒坦,因为她妈妈却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就是能让所有人都陷入负罪感里。
比如说,他们当初买房,分配房间的时候,她妈妈坚持要把主卧让给女儿,尽管女儿再三反对。
女儿说自己马上就快考大学了,以后在家的机会少,占着主卧浪费。
但她妈妈却坚持不肯,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只想要把最好的给她。
但从那以后,女儿的噩梦就来了:
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就会数落她:“我还要怎么对你,为了给你最好的环境,家里最大的房间都给你了......”
亲戚朋友过来参观新房,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跟人强调:“我们家主卧都给圆圆了,我这个当妈的还要怎样?”
就连学校开家长会,妈妈都要跟老师强调一边:“为了这个孩子的成长,我们真的费尽了心思,被人家孩子住小房间,我们家圆圆住主卧......”
女儿受不了了,好几次都跟妈妈说想把房间换一下,妈妈却马上哭诉:
“我这样呕心沥血,你还不领情?”
这样的事几乎数不胜数,比如秋天吃大闸蟹,又不是吃不起,但妈妈就是不动筷子,说自己不吃海鲜。
然而每次吵架的时候,她就会把这件事拿出来邀功:“我连大闸蟹都舍不得吃,全给你们留着......”
窒息吧?这已经不是所谓的爱了,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我陶醉。
把自己放在惨兮兮的位置,强调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和感恩。
看似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里面隐藏了这样一个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应该给我回报。”
就像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写道:
“做父母的不是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多做些事情,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握住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
总是挂在嘴边的付出,不过是想让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指挥罢了。
03
长期在父母的“自我感动”式付出下成长的小孩,有多可怜?
《奇葩说》辩手张彩玲,说过自己最贫穷时候的经历。
当时她女儿两岁多,有次她带女儿去儿童乐园买,买了个很贵的冰淇淋。
她自己舍不得吃,开始女儿吃了两口就不吃了。
她当时情绪失控,对女儿发飙:“你知不知道家里没有钱,我们买不起这个冰淇淋!”
而她两岁多的孩子,瞬间就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给妈妈道歉,然后把冰淇淋塞到嘴巴里。
后来她才知道,孩子是因为耳朵发炎,吞咽疼,太小了表达不出来。
张彩玲后来反省道:“我当时那叫教育孩子吗?我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沮丧,发泄到她身上罢了。”
父母这种“哭穷”、“哭惨”式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委屈和痛苦,而不是爱。
所以,面对“牺牲”满满的父母,孩子的内心里常常都是负疚感。
为了减少负疚感,孩子就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去满足父母的期待。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父母该不该经常向孩子强调自己付出了很多?”
有个高赞的回答说:“父母这样做,不过就是想增加你的内疚感,省得不给他们回报。
真爱你,怎么舍得让你背负这么沉重的东西,爱的深层,不过是自私罢了。
真心付出的人,是没有付出感的。有付出感的,就代表他本来不想付出,但又不得不付出,是一种很别扭的状态。”
这种苦情戏般的付出,不仅自己活得不痛快,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
04
那么,面对来自父母,亦或是其他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我们应该怎么应对?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提出过2条建议:
①关注自身的感受,而不是有求必应。
妥协和让步,是对情感勒索者的一种奖励。
而对特定行为的每一次奖励,都是以一种最强烈的方式,告诉情感勒索者:他们还可以重复这样做。
因此,当情感勒索者提出需求时,我们必须关注自身的感受:
这个需求中有什么令我不安吗?它是什么呢?
是需求中的某件事,或者是它被提出的方式,让我感到害怕、有责任或内疚吗?它是什么?
②学会与情感勒索者进行非防御性交流。
非防御性交流,指的是: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向勒索者传递“我有我的立场,我很坚定,我不会顺从你,但我并不会与你作对”的信号。
比如,当勒索者开始骂人、贴标签,对你说:“我不相信你竟然如此自私/你只想着自己,从来没考虑过我的感受/你这样做就是不孝”......
你可以采用非防御性交流的方式回答:“我有权利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你不停止侮辱我,我们什么事也解决不了”......
别害怕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知道,如果你总是采取避免冲突和对立的方式,你同时也会失去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
很喜欢蔡康永的一句话:“你为爱受苦,就算苦到行尸走肉,也难因你一斤的苦,而增对方一丝的甜。
对方没有因为你受苦而快乐,就没有理由觉得亏欠你,也更没有理由要报偿你。”
猕猴桃好吃,也不用全部都给小孩吃,自己只吃皮。
别把自己搞得像个苦行僧,何不让家庭氛围更愉快、平等一点呢?
希望椰子今天的分享,也对你有所启发。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文章全网阅读量过亿,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已出版《你的自律,给你自由》、《自律的人生更自由》。
缺这点吃的了?不会少买几次多买几颗一起吃么,我们有吃的全家分,我喜欢的就自己吃,最多给娃分一点,娃喜欢吃的给我分一点
我怎么就这么不自觉哪,孩子喝饮料我都得先喝一半,吃任何好吃的,我都得先尝为快[得瑟]
小时候妈妈说东西舍不得吃留给我们,我觉得非常不理解,我大不了少吃一口,和爸妈一起吃多好啊,现在我也当了妈妈,有些非常贵的东西也会留给孩子,但是孩子让我吃我也会少吃点,这样大家都高兴。
真的不缺吃的[横脸笑],别买什么都孩子先。要把自己排前面啊。前面给了优待,不以自己为主,没达到要求又拿出来说。做母亲肯定会有牺牲,值得敬畏。把无谓的牺牲拿出来说事就超过分
以前我这样,后来儿子提醒我,有好的一起分享,现在鸡腿、鱼肚子肉、贵水果……我都先紧自己
跟我爸妈吃饭我一般10分钟吃完,我在,他俩也不动筷。后来干脆加班,单位吃,图个清净。家庭PUA。
如果好吃就一点点,我就对自己说,儿子有口福的日子长着呢,然后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