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另一种解法:所谓「金陵十二钗」,不过是十二个戏子

睿泽历史 2025-02-21 15:13:42

“贾府是什么?不就是个大戏台吗?”  要是冷不丁抛出这句话,估计不少红楼迷会跟你急。但细细一品《红楼梦》,还真有点儿那么个意思。从富丽堂皇的庭院,到勾心斗角的家族纷争,再到每一个人物的悲欢离合,都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在“红楼”这座大舞台上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红楼”二字,可不是随便起的,它背后藏着许多秘密,牵扯出一段段戏梦人生。

咱们先从这“红楼”说起。《红楼梦》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可这“红楼”究竟指什么?有人说是贾府,也有人说是女儿的闺房。但追根溯源,“红楼”最早指的是唐代大相国寺里的红楼院,那可是个歌舞升平的娱乐场所。后来,这“红楼”渐渐成了“高级娱乐场所”甚至“皇家庭院”的代名词。到了曹雪芹笔下,这“红楼”就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它不仅指富贵的贾府,更象征着那个时代繁华 yet 腐朽的缩影,是一个上演着悲欢离合的大舞台。有意思的是,贾府里还有个梨香院,专门培养戏子,这不就暗示着“戏中戏”的意味吗?

再说这“十二钗”,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和命运,是红楼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她们个个才貌双全,却最终逃不过悲剧的命运。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十二”这个数字在书中反复出现,除了十二钗,还有女娲补天遗留的“十二丈”高的石头,以及梨香院里唱戏的十二个小戏子。这可不是巧合!“十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轮回和圆满,在《红楼梦》里,它更像是命运的齿轮,推动着十二钗走向各自的结局。更值得玩味的是,脂砚斋的批语中多次提到“十二”与十二钗的关联,甚至连那块石头都被解读为“照应十二钗”。那么,这十二个唱戏的小戏子呢?她们的命运、性格,是不是也与十二钗有着某种隐秘的联系?

咱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这十二钗和十二个小戏子,是不是互为镜像?戏子在梨香院的舞台上表演,十二钗则在贾府这个更大的“红楼”舞台上演绎着各自的人生。她们的命运交织,彼此映照,共同构成了一幅封建社会末世图景。想想看,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是不是像极了戏台上唱着悲情戏的小旦?薛宝钗的端庄贤淑,是不是也像个稳重的正旦?而其他钗的命运,又是否能在这些小戏子身上找到对应呢?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就是林黛玉听戏落泪。第二十三回,黛玉听到梨香院的戏子唱《西厢记》的曲子,“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下子就触动了她敏感的内心。她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爱情,不禁潸然泪下。这泪水,不仅仅是对戏中人物的同情,更是对自身命运的感叹。更耐人寻味的是,贾宝玉曾多次将黛玉比作戏曲中的崔莺莺,甚至直接称她为“优女”。这些细节,都在暗示着黛玉与戏曲的密切联系,以及她“戏子”般的身份。

还有贾母过生日那场戏,凤姐指着一个小旦说“活像一个人”,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有史湘云脱口而出“像林妹妹”。这看似无心之语,却点破了黛玉的“戏子”身份。凤姐的原话是“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强调的是“扮上”,也就是说,黛玉就像戏台上精心装扮的小旦,她的美丽、她的才情,都像是在舞台上表演一般。而这个小旦,很可能就是后来“划蔷”的龄官。龄官与黛玉一样体弱多病,又同样痴情,这难道只是巧合吗?

再看看“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设定。薛宝钗和林黛玉,一个端庄大气,一个敏感多情,看似截然不同,却又共享一首判词,脂砚斋甚至批注“名虽两个,人却一身”。这就像戏曲中的“双旦”设定,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共同演绎一出大戏。联系前面提到的菂官,她和藕官在戏台上扮演夫妻,而薛宝钗最终也嫁给了贾宝玉,这其中的对应关系,令人遐想无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红楼”就是一个大戏台,十二钗就是戏台上的演员,她们演绎着各自的悲欢离合,最终走向各自的命运。这不仅是曹雪芹对封建社会衰败的批判,也是对人生如戏的深刻感悟。“红楼”的戏台上,没有真正的赢家,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棋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进。

根据统计,《红楼梦》中明确提到的戏曲曲目就有二十多个,涉及昆曲、弋阳腔、京剧等多种剧种。此外,书中还出现了大量的戏曲元素,如唱词、身段、脸谱等,这些都体现了戏曲与《红楼梦》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通过戏曲的映衬,十二钗的命运显得更加悲凉,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句判词,或许正是《红楼梦》的最佳注解。戏台上的故事是假的,但人生的悲欢离合却是真的。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在这人生的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吗?或许,我们应该像看戏一样,以一种 detached 的态度去看待人生的起伏,才能活得更洒脱,更自在。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