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犯罪改造,不少人都会产生错误的想法,下意识的根据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的情节带入,比如各种虐待或是充满暴力和压迫的场面,但这种场景并非现实中的真实情况。
纵使对于外界的人来说监狱改造并不是什么好词,但放到罪犯身上,结果或许就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对于在监狱度过余生的无期徒刑囚犯,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
首先,如同民众所想的那样,进入监狱自由就会受到限制,铁窗隔离了罪犯和外界,留给他们的往往是数之不尽的悔恨,这也是他们为自己的罪行应该付出的代价。
但换种角度来说,监狱又何尝不是他们人生的崭新起点?从普通人的身份转变成为罪犯,一切行动都必须立足于整体这个基点,首先是一天的早上,从起床开始就有严格的时间规定。
在信号响起后,罪犯要聚集起来进行点名,随后开始进行晨练,包括队列训练和法治教育,如果进行类比,就像是军训的时候站军姿然后军事教育培训等等,不过也有些差异存在。
像罪犯还要接受日常的行为培养和劳动改造等等,而且罪犯是没有双休日这种说法的,实行的是1+5+1这种模式,也就是五天的劳动改造,配合一天教育学习,然后才能休息一天。
这种依托于时间规定的严格管理,让刚来到监狱的罪犯十分不适应,难以长时间忍受军事化的管理,可他们又只能迫使自己去适应相关的环境,为此焦躁的性子得以平复下来。
甚至说这种规律性让很多人突然平静下来,寻求自己能做的事情,按照时间来说,在午餐之前,罪犯都是在进行队列训练亦或是法治教育,至于早餐基本就是馒头加咸菜还有稀饭。
而中午会有一些素菜炒肉,配合米饭一起吃,毕竟到了午饭后,就到劳动改造的时间,不补充好能量是很难工作的,而这些工作也并没有外界所说的那么不堪,主要目的不是折磨。
就警方人员的想法来说,是希望罪犯能够痛改前非,学会正常生活的方式,毕竟无期也是有可能减刑的,如果罪犯有一天出去了,那无法适应社会就会产生大问题。
因此,在监狱当中的劳改并非一成不变,有可能被分配到厨房担任助理,也有人被分配到厂区进行流水线工作,亦或是图书管理等等,但无一例外的是,劳改非常繁忙。
对比来说,劳动改造的工作强度是要超过大部分工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多余的思考,同时将这些职业技能刻在他们脑子里,让对学习知识不感冒的群体也能保障自己的生活。
可见监狱对于这些罪犯仍旧抱有一些期望,希望他们能够获得回到社会的机会并且好好做人,或许也正因如此,长时间待在监狱的无期罪犯,往往也是走在一条自我救赎的路上。
而且无论身份如何,在监狱都要学会和流水线和土地打交道,不少商业罪犯都是在这时学会了修补衣物和种植农作物,这种自我价值的收获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思维。
让犯罪群体意识到自己创造自己的价值,而非掠夺他人价值,当然,强制性劳动和自愿性劳动的意义不同,像在外界可以辞职,监狱里面可没有选项,因此罪犯的生活确实不自由。
很多人进去之后就是按照规定生活,每天的流程已然固定,在不断的重复中,罪犯往往会对自己犯下的过错表示忏悔,并且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正当性,进而避免再次犯错。
但同样有人趁着这个机会进行规划,开始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以至于他们对于未来都有着很明确的目标,一旦出狱就能够尽快投身实践行动,因此劳动改造是具有两面性的。
简单来说,对于无心悔改或是无意面对新生活的罪犯来说,无期徒刑跟死刑已经没有差距,他们不断抱怨自己的遭遇,认为未来已经失去了期盼,到了社会上也会被很快淘汰。
出于这样的理念,这种类型的罪犯想要获得救赎难上加难,甚至会因为频繁抱怨或是一时冲动做出无法挽回的行动,而反观另一类型的罪犯,他们内心更加平静的面对问题。
通过劳动改造,他们确实认识到自身过错,希望能够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因此,与其说监狱是在身体和物理层面的考验,不如说是对精神层面的筛选,毕竟无期处于一个判刑节点。
再重一点就失去了人生,而再轻一些就有了限度,因此,被判处无期的罪犯往往内心是充斥绝望的,通过规律时间的方式,就能够让他们暂且忘却这份绝望,融入新的生活当中。
而监狱实际上也能算是一个平台,让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真正迎来重生,因此,在无期徒刑服役过程中,罪犯往往对法律知识有了更深的认知。
除此之外,也会接受各类道德教育,只要是真心忏悔,就能进一步引发他们对于责任的共鸣,最后回归正途,当然,对于罪犯而言,选择进行犯罪达到无期徒刑的地步已经是重罪。
他们或许有着不正常的价值观亦或是性格暴躁难以更改,所以能够从中获得救赎的群体注定是少数,但我们不能说劳动改造失去了效益,毕竟还是有人因此获得了拯救。
监狱对于犯人有着专门的教育课程,如果自身乐于努力改变,也可以达成相应的成就,可若是没有这个想法,也只能在哀叹中结束自己的一生,怎么选择都要看自己。
毕竟是监狱生活,无聊和枯燥是主环境,秩序也限制了其自由行动的空间,留给他们的是纪律和思考,在这段时间里理解自身过错进而向着未来迈出新的一步是最根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