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29岁任水利部副部长,一生治水,晚年却反思:我犯了个“错误”

灵羽幻梦姬 2024-12-02 16:12:49

她的一生为“水”而战,却在晚年反思:我是否做错了?

水,既能滋养万物,也能毁灭一切。它安静时是生命的源泉,暴怒时却是吞噬一切的灾难。上世纪中国,洪水是老百姓头上的一把刀。大江大河频繁泛滥,多少村庄被淹,多少人流离失所。而一个女人,却用一生的精力与洪水抗争,甚至成为我国水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她是钱正英,年仅29岁就担任水利部副部长。晚年的她却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可能犯了一个错误。”

从黄土地到决策中枢:她的水利人生

钱正英出生在1923年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她父亲是搞水利的。小时候,父亲常叮嘱她:“离水远点,水是危险的东西。”可越是被告诫,钱正英对水越是好奇。她看着父亲画图纸、跑工地,渐渐觉得,水既是麻烦,也是解决麻烦的钥匙。

可她的命运真正与“水”绑在一起,是在抗战时期。那时候,淮河大水灾,许多人无家可归。钱正英当时才20岁出头,刚学了工科,便被派去前线治水。没有先进的设备,也没有充足的物资,她只能和一群民工日夜守在堤坝上。敌军的炮火不分昼夜,随时可能落在他们头上。有人劝她避一避,她却说:“如果我们走了,这水谁来治?”当地百姓记住了这个年轻姑娘,亲切地叫她“小英”。从那时起,她便踏上了与水抗争的道路。

1952年,她被任命为水利部副部长,年仅29岁。虽然年轻,但她的能力已经让人刮目相看。无论是技术规划,还是实地考察,她都亲力亲为。之后,葛洲坝、三峡等大工程,她都参与其中,可以说,钱正英是新中国水利事业的活档案。

建国初期,中国的水患问题有多严重?黄河、淮河、长江几乎年年闹洪灾。1949年,毛主席收到一份电报:黄河泛滥,几十万灾民无家可归,有人甚至爬到树上避水,饿得奄奄一息。这场景,让他久久沉默。他对周总理说:“治水,是百姓的命根子。”于是,治水成了新中国的头等大事。

钱正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了水利建设的舞台。那时的治水,远没有今天这么多高科技设备。堤坝要靠人力堆,图纸要靠手画,甚至连粮食都不够吃。她带领团队,深入基层调研,一住就是几个月。有人说:“钱部长,您是女人,别太拼了。”她却笑着说:“水不看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它来了,你就得挡。”

治水,不只是修堤坝那么简单。它关系到农业、发电、航运,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钱正英参与的葛洲坝工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大坝一建,长江的水患得以控制,但也有人因此失去了家园。

钱正英后来回忆,当时为了修葛洲坝,上万人被迫搬迁。这些人不愿意走,说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为什么要为了治水搬离家乡?钱正英带着团队,一户一户去做工作,甚至自己掏钱帮人盖新房。有人感激她,也有人恨她。她只能安慰自己:“不管怎么说,这是为了更多的人。”

她心里也不是没有挣扎。一个老人曾哭着对她说:“你们是为了治水,可我们就这样没了家。”这句话,让她久久不能释怀。

如果说葛洲坝让她第一次意识到治水的代价,那么三峡工程则让她彻底陷入了思考。作为中国最大的一项水利工程,三峡工程的建设耗资巨大,涉及百万人的搬迁。钱正英是三峡工程的技术顾问,她对项目的每个细节了如指掌。有人问她:“三峡工程值不值得?”她回答:“从长远看,这是利国利民的事。”

可随着时间推移,她开始反思。三峡虽然解决了长江的防洪问题,但也带来了生态破坏和移民问题。她晚年曾私下对人说:“我一生治水,可有时候想想,水到底是‘利’还是‘害’,真的很难说清。”这句话,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一个为治水奉献一生的人,竟然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

钱正英的治水生涯,不只是技术和工程的较量,更是人与人的交锋。她与毛主席、周总理的合作,便是其中的亮点。毛主席曾对她说:“水利搞不好,老百姓就没法活。”周总理则更为细致,他甚至亲自安排粮食供应,确保治水的民工有饭吃。

钱正英对周总理的敬佩溢于言表。她常说:“没有周总理,就没有中国水利的今天。”可她也不是没有争执的时候。有一次开会,她提出的方案被人反对,甚至有人质疑她的能力。她没有争辩,而是用数据和事实说服了所有人。她用行动证明,女人也能撑起一片天。

治水,真的只有对错吗?

钱正英的一生,注定是为“水”而活。从淮河到黄河,从葛洲坝到三峡,她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鞠躬尽瘁”。可晚年的她,却开始反思:治水的代价,是否太高?她没有给出答案,也许她自己也找不到答案。

有人说,历史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钱正英的故事,正是如此。她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她的反思,也值得我们深思。水,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可能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