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智能驾驶”还是“智能辅助驾驶”,广大车主需要认清

Volt电刊 2025-04-14 20:16:06

2025年3月29日,小米汽车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事故,三名年轻的女生在晚上驾驶汽车不幸发生碰撞,导致汽车起火,三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了熊熊大火中。而该事故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汽车的智驾功能,大众一致认为是汽车企业过度宣传智驾,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小米这起事故发生前,还有一起因为智驾导致的严重事故,这两起事故间隔甚至不到一个月。

2025年3月5日,一辆理想L7,车主使用其“自动驾驶”功能在福州市仓山区淮安大桥下桥的时候,车辆地图识别错误,车子右边下桥时候没有任何提示车辆强制突然左打方向撞到桥墩。由于速度快造成严重车祸,司机毁容全身骨头多处断裂!车子气囊弹出报废。

从行车记录仪里的画面可以看到,车辆一直使用NOA功能,并且顶着限速行驶,在行驶至岔路口之前,并没有什么异常现象,并且车辆一直在右转车道行驶,也理应在岔路口向右转,但车辆逼近岔路口时,车主表示车辆并未像预想的那样向右转,而是突然亮起左转向灯并往左猛打方向盘,最后的结果便是撞向桥墩,也导致了司机乘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事后,车主甚至还表明,理想官方并不承认自己的智驾有问题,而是把责任推卸到车主身上,直到车主拿出行车记录仪拍摄的画面,理想官方才承认他们系统故障。目前双方还在对赔偿问题进行激烈的争执。

可以发现,无论是小米的事故还是理想的事故,驾驶员都非常信任其智驾功能,把驾驶权完全交给了车辆,但车辆智驾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显然还未达到可以完全替代人工驾驶的程度。这两起事故无疑给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过度宣传智驾功能,不仅可能误导消费者,更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悲剧。

对于消费者来说,需要对智驾功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相信其宣传,更不能在驾驶过程中完全依赖智驾系统。驾驶安全始终需要驾驶员自己负责,智驾系统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不能成为驾驶的主导。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汽车智驾系统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稳定性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允许其上市销售。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智驾系统,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召回或整改,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0 阅读:5

Volt电刊

简介:用电力驱动出行,用客观传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