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基辛格访华,回去尼克松提一问题,基辛格:不要和毛泽东为敌

熊逸辰来了 2025-02-26 15:28:38

1971年,基辛格完成秘密访华任务后匆匆返回,发现尼克松已在白宫等候。尼克松立即上前,向基辛格提出了一个神秘的问题。

这问题能让他坚定回答“绝不能与毛泽东为敌”的根源何在?基辛格此言是基于访华全程,还是仅凭个人判断?

20世纪70年代,最具标志性事件为基辛格对中国的访问。

美国欲改善对华关系,但双方关系僵化已久,急于拉近显得不妥,且欲试探中国态度。因此,尼克松决定派基辛格先行探路。

若中国有意与美国交好,尼克松的秘密访问便有意义;若无此意,也避免了尴尬局面。

在此情境下,中美双方着手进行相互试探与接触。

1969年,尼克松放宽对华交往与贸易限制,并请巴基斯坦与罗马尼亚总统转达意愿,希望主动与中国展开对话。

此时,美国态度略显缓和,同年12月,美驻波兰大使主动向中驻波使馆人员表达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的意愿。

尽管中美双方均有意进行会谈,但随后美国入侵柬埔寨,致使中美之间的友好交流再次被迫中断。

1970年10月,周总理获悉巴基斯坦总统转达的尼克松欲就台湾等问题商谈的意愿后,明确表示:若美国确有此意,中国将热烈欢迎。

双方经长时间协调沟通,并紧密筹备各项工作,最终促成了基辛格的秘密访问。

基辛格行程曲折,离华盛顿赴西贡,经曼谷转新德里、伊斯兰堡,沿途设法避开记者,终秘密抵达北京南苑。

世纪之握闻名于世,该照片由摄影师在基辛格下机时,主动与周恩来总理握手瞬间抓拍而成。

基辛格与周总理会谈时,就台湾局势等问题深入交流,双方分别阐述了中美两国的立场,并相互转达了对方的态度。

会谈期间,周总理坚决阐明一个中国原则,强调在台湾问题上绝不退让,基辛格对此表示理解。

会谈结束后,基辛格即刻返美,迅速将情况传达给尼克松。

尼克松见面即询问他北京之行的情况,关注其此行体验如何。

基辛格详细叙述了访华受到的礼遇,并介绍了周总理对台湾等重要问题的立场,言辞流畅,逻辑清晰。

基辛格言辞间尽是对中国的赞扬,虽未能面见毛主席,但他对毛主席的评价极高。

他提及了当地著名美食,旨在促进中美后续和谈,深知自己对尼克松的影响甚重。

基辛格向尼克松介绍中国交往礼仪,以防和谈时出丑。其实无需担忧,中国领导人皆和蔼可亲,与之交谈令人倍感轻松愉悦。

当时美国欲促和谈者众,反对者亦不少,他介绍时语气轻松愉悦,旨在最大程度缓解尼克松的紧张情绪。

他炒热气氛后,转入正题:此次秘密访华让我洞悉许多,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独特,虽与美国在经济军事上有差距,但未来其影响力将日益增强。

尼克松认同对方观点,确信战略目标无误。为与中国友好相处及美国国际发展,他意识到需与中国和解,并尊重中国立场与原则。

基辛格坚持向尼克松阐明,切勿与毛主席为敌的重要性。

尼克松与基辛格深入交谈后,更加坚定了访问中国的决心。

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基辛格同行,并最终得以会见毛主席。

毛主席接见尼克松时,虽身体欠佳行动不便,但仍坚持展现最佳状态,此举令基辛格深刻体会到毛主席的领袖气质及对他们的尊重。

几人相见,毛主席身旁茶几堆满书籍,仅余一隅置茶杯。由此可见,他与别国领袖不同,无论地位高低,始终心系国家,不苛求个人享乐。

此次会面,尼克松与基辛格言谈甚欢。毛主席言辞幽默,即便讨论要事也不失诙谐,氛围轻松风趣。

基辛格将毛主席与他们的会谈比作瓦格纳歌剧序曲,意识到毛主席言辞深邃,需逐层分析,非瞬间可领悟。

毛主席此次不仅论及中美关系,更从全球视角证明中国外交言行非虚,与尼克松会面推动中美关系,展现满满诚意。

尼克松访华收获颇丰,后续中美接触中,基辛格屡获毛主席接见。他发现,尽管毛主席年事已高,但对国际局势仍保有独到且敏锐的洞察力。

基辛格印象深刻的是毛主席坚持中国独立自主,多次强调无论现状如何,中国必抵抗外敌,保卫领土与民众,不容任何欺凌侮辱。

因此,基辛格当时提议建立热线,却遭到了毛主席的明确拒绝,这也是该提议未被采纳的原因。

基辛格认为,他当时告知尼克松不可与毛主席为敌的建议极为正确。

毛主席乃中国领袖,亦是伟大谋略家,引领中国步入新时代,跻身国际舞台。若美国与毛主席为敌,实为极不明智之举。

基辛格回顾秘密访华五十年:1971年中美关系“破冰”基于某前提,该前提至今仍然适用。

环球网官方账号负责发布权威资讯,内容涵盖国际时事、财经动态、科技前沿等,信息准确全面,逻辑清晰,为读者提供及时、专业的全球视野。

13点16分,此时刻标记着一天中的某个具体瞬间,时间精准无误,它既非清晨也非傍晚,而是位于午后时段,标志着一天活动的继续推进。

1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