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鼎华专栏:《一路蝈蝈声——记潮汕游》

乐艺会 2024-06-23 07:50:30

一路蝈蝈声记潮汕游图/文:唐鼎华

1.远足的脚步停歇了几天后,又出发往潮汕去,体力有点不支,这样马不停蹄般的受累却也快乐着。出来走走不仅是心态上的放松与愉悦,其中是否有“饭来张口,还不要扫地铺床”这般样样现成的“惬意”?或远离钢筋水泥的城市去贴近自然而陶醉?或在寻古访旧中感受时空转换而迷惑?是什么东东在引诱?

2.坐高铁到福州站集合,二十几个陌生人组团上车。一队人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是老头老太,初次见面相互略略微笑点头。其中有一位和我差不多,留有胡子不怕人家说老,也不是想让人家知道上了年纪。不同的是:我是随意的邋遢胡子,他是下巴留有一撮白长须,是讲究造型的“山羊胡子”。一开口阿拉阿拉,噢,是上海人。他头戴黑色鸭舌帽,身穿玄色唐装,手腕处时而显出念珠,蛮有腔调。老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一起旅游是缘分,这和平时坐地铁乘公交车不同,旅行团是一个集体,上了车像到了家,不管开始由简单的你好、还是一个微笑或点个头,在几天时间里一起玩,一起吃饭,还一起上洗手间!自然而然由陌生变到热络起来。噢,旅游是来熟悉陌生人的。五十座的车里有二十多人,基本上一人两张座位,一坐下各归各,目光大多都落在手机上,也有吃零食的。车箱里说一口闽南普通话的导游开口介绍景点时,就有人开始打呼噜了,导游无奈闭口让大家休息。呜呜呜的发动机声和窗外繁忙的闹市景象,伴随着飘飘悠悠到懵懵懂懂地瞌睡过去,耳中隐约有蝈蝈在叫……

3.“大家醒一醒,到景点了!”下车,见一片红砖翘角建筑,在夜色和灯光中呈现出光怪陆离。导游开始介绍夏门“五“点”市”及眼前明、清、民时期的特色闽南红砖厝建筑。还特意强调多处晚清、民初豪宅是闯天下的闽南人回乡建造的。夜游虽看不清全貌,却别有一番感触,在黑夜和灯光的作用下,四周的建筑与树木混淆在一起,只有光亮处张显着局部的建筑构件,还有特别刺眼的霓虹灯勾画出的什么店、什么栈、什么宫等牌匾。它们没有什么故事,导游不多讲也清静,让眼睛单纯自由地感受视觉上的收获。我喜欢晚上的世界,不是夜色化了妆,变成精灵古怪样的陌生般好奇,而是觉得夜景似脱了精光样的灵魂出窍,她和你贴近要说些悄悄话,这般地倾吐衷肠,只是听不清。月光下或灯光下或偶尔点烟的火光下,形成强强弱弱的明暗形象,暗示或点拨着迷津,在捉摸不透中猜测而好玩。走进几家明清老建筑,室内已经用作它用,如美术馆、书局。但那些门头、墙饰、柱、梁、斗拱及装饰作用的木雕、石雕,做工精细,又匠心独具。细看情节的设计,形象的刻画都耐人寻味。特别是的屋脊上的堆剪技艺,漂亮中倒是大俗达到大雅,还深藏教义。导游指着屋顶两端的翘角造型燕尾脊说:这燕尾寓意着闽南出洋闯荡的游子要回家来。夜色的小巷里游客就我们前前后后那么几个人,偶尔见横弄里一两对谈情说爱的小青年在面前晃晃悠悠地穿过,倒蛮清幽。忽听,又有蝈蝈声响起。“南国”蝈蝈!寻声过去,没有树木,也没草丛,只有“阿垃上海人”!这时自己的手机不甘寂寞也滴滴叫了起来,打开手机是夏门朋友发来的,他看了我“朋友圈”中的夜游信息,发来的问候语,还特意告诉我,现在看的景点叫五店市,不叫五点市!

4.坐车去大登岛,换上一个黑脸堂的渔民地陪,领着走街串巷。不高不矮的二三层水泥民房中镶嵌着烟酒店、理发室,像回到了自己已经陌生一段时间的老新村,这里藏有什么宝贝?转了几个弯,见一棵巨大的结满红色许愿带的大榕树,威武雄壮!树下有供桌、香案、“功德”箱,蛮有气势!此树非仙即神?地倍停脚讲述了战争年代大榕树神奇般地阻挡了炮火,保护百姓逢凶化吉的故事。榕树只有在热带地区有,长相特别,树枝横向扩展,上有根须下挂,由此深入地中长出树枝,一棵树就成了林!大家亲近一下这“位树仙",在密集的根须和树枝中行走,一转眼前面走的人不见了踪影,像躲猫猫一样。树荫下很幽静,想象不到当年炮火震耳欲聋,这时却又有蝈蝈声音……出榕树,地陪说去看金门县府旧址,却途中先让大家看看他家的海鲜,一袋一袋、一包一包,品种蛮多。特别是海星、海马让人会多看一些,一边店家叽哩咕噜说着男人泡酒吃好,却没有钻进耳朵里,而是好奇造型的别致,色彩的艳丽。是否好吃还是要用嘴尝一下,选了一款鲍鱼干和迷你文昌鱼,买回去烧汤炖蛋吃。嘴中咀嚼的渔鲜勾起了往事,记得我父亲每次公差去远方,总要带些好吃的给家人分享美味。有一次从沿海城市带回黑乎乎虫子样的海鲜,神秘兮兮把说过年时用它烧“佛跳墙!”让不知道佛跳墙的孩子目瞪口呆。

5.老金门县府,一幢红砖翘角二层楼,三开间。门前立有一块石碑,上写:省立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看是迷你的衙门,而当时是这里最好看,最有气派的建筑了。衙门关着,想敲门进去,心里喃喃自语那些读了孔夫子书的官老爷会来开门吗?

6.去小嶝岛换上了电瓶车,穿拖鞋的电瓶车驾驶员也是渔民出身,高个帅气能说会道兼导游,一路讲他的金门历险记,说为了生计出海打鱼,被“抓了三次”……小嶝岛面积小,远远望过去能尽收眼底。一路走一路东看西看,忽见一排排的竹架张牙舞爪让人迷惑,“拖鞋哥”说是晒海带用的。又指着山坡上树丛中的石头建筑说是战争年代留下的暗堡!车速有点快,没看请相貌所以没有疑问。车往上坡走,在村口土地庙前停下,墨绿色榕树映衬着红墙红瓦的小庙,四周田野里长着绿油油的蔬菜,小路旁边的芒果树已经结了果子,棕榈树、芭蕉、还有毛球样的朱缨花……一片南国风光。

7.黑纱搭的凉棚和红色遮阳伞与几棵榕树夹杂在一起,形成一块荫凉处,擅长做生意的渔民在这里摆着一个个饮料、小吃、海鲜、工艺品摊子,坐等着生意。我们跟着“拖鞋哥”穿过琳琅满目的小闹市,说去看一棵百年铁树。铁树属观赏树,许多人喜欢但并不入画。这棵百年老树像几棵铁树连体横向长在一起,弯弯扭扭又前突后翘,倒有几分姿色,就不知什么时候开花?匆忙拍了几张照片,就赶车去海边看金门岛。

8.一路上见村里的妈祖庙打扮的红红绿绿,尤其是彩色的翘角特别张扬!它倒影在一边碧绿的池塘里,翘角的姿态似一条探头的蛟龙要跃出平静的水面。到了海边,一层雾飘来,只见对面不远处的金门呈淡淡的轮廓。呆看了几分钟,雾赶不走也吹不散。地陪爬下海滩捉鲍鱼显摆,大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海鲜上去了。

9.这次游沿海城市,常与大海会面,到南澳岛看海上穿“红装”的老灯塔,到青澳湾看充满现代感的北回归线“自然之门”等,都会朝着大海凝视,翻滚的浪花一波一波地过来欢迎着,又发出哗啦哗啦的呢喃细语,内心的舒服与畅快让人飘飘然。我们没有像海滩上嬉水的孩子们那样顽皮得让海水弄湿了衣裤,更没能像骑水上摩托艇的年青人与海浪相拥亲热,只是脱了鞋子在海边上偶而让脚去触碰一下大海,大家不论什么形式都为能亲近大海而快乐无比。

10.到了东山岛天气变得古怪起来,大太阳下有几块乌云压了下来,像要下太阳雨,阳光从云缝中射到在海面上,让飘在海水中一片红、一片黄的浮子闪着耀眼的光彩。我们走在山脚下的栈道上,抬头看到一群白鹭迎面飞来,展开着翅膀优雅地滑翔着,然后歇停在前面岛礁的树枝上迎候我们。还有两对小朋友骑着电动轻骑,像是骑在马背上的小英雄,满脸稚气的可爱笑容看了我们两眼,就从身边擦肩而过,很快消失在远方。

11.风起,雨滴落下来。我们从码头踏上浮桥,脚底下被海浪搅动得摇摇晃晃,大家提心吊胆地往前移步,船工在一头扶着一个个上船。船上的雨棚被风吹得哗啦哗啦地呼叫着,雨滴又帮着噼噼啪啪敲打着,大家的头发、衣服也跟着拍身打脸!人人抓紧着身边的栏杆小心翼翼,有人还问是几级风!听者心里有些紧张!船没敢开,心慌慌地坐着等待。抬头望着海面与天空的变化,阵头雨!船启动了,心里的紧张并没消除,危险的话船老大不会开吧?吧吧吧的马达声和汽油味湮没在风雨中。雨棚里飘进了雨水,大家撑起了雨伞,偶尔一二把会被风吹成喇叭伞。

12.船没开多久,上了由船搭成的小“岛”,说是来吃特色海鲜粥。大家落座在翠绿色的坐椅上,脚下是天蓝色的地板,一边是明黄色的护栏,背后有系在铁柱上的紫红色吊床,又有挂在横梁上的米白色摇篮,没几步远的水池中还养着各色海鱼,像进入一幅儿童画中。一会儿渔民端上一大锅海鲜粥,说着管饱,不够可添。大家各自用勺子盛粥,粥鲜美可口,不时吃到粥里的虾、贝、螺、鱼,各位每有发现都会大呼小叫,不亦乐乎。雨停了,风也停了,海鲜粥也吃饱了,海面上一船身穿红色救身衣的游客也上“岛”来吃海鲜粥,我们起身让座。两个上海人还就着蟹脚小老酒渳渳,身边还有蝈蝈声陪伴。肯定是上海人养了只蝈蝈!

13.潮州小公园,不是一个有亭台楼阁、花木假山的休闲养心处,而似到了民国时期繁华的商业街区,时空倒转一般让人惶惑。这里的西洋式老建筑保护得相当完整,繁写体的店名,传统的商品及布置的老格式,营造着旧街闹市的老味道。这里仍然是汕头的一个商业中心,又是旅游的打卡地,游人如织川流不息。老城甜汤铺的小美女身穿好事成双商标的黑色围裙,里穿白色圆领无袖汗衫;双手叉腰,手臂上有纹身。漂亮的形象与背后老广告组合,像一张老上海滩的月份牌十分抢眼。店里的喇叭里重复着广告词:“当天现熬,隔夜不卖,传统手艺,只甜不腻……”。首推的海石花、沙糖草果,这些我们在清奥湾吃过,就不稀奇了。潮汕特色网红奶茶,茶杯外观设计有点突兀,杯盖上驼着迷你小茶壶。喝时,壶盖的乳突会冒烟!有点搞笑。但吸引着小青年的喜爱,一手手机一手奶茶,玩着自拍的姑娘还特别多。一缕白烟弯弯绕绕飘过身后的“汕头老邮局”,老式与时尚搭配恰到美处。时髦东东也有老年人喜欢,吸着奶茶的同车上海人,小茶壶冒出的白烟顺着他的山羊胡须飘舞。这时没有蝈蝈声,只有悠然自得的脚步蹓跶在这条民国的老街上。

14.雨中,往潮州古城去, 一路上点点猩红的石棉花、墨绿色榕树与老城墙交相辉映。我们从水下门进牌坊街,感受着古城的气息。古街店前都有雨廊,游客不用撑伞,店家也容易招揽生意。最吸引我们的是潮州秘制的佛手、陈皮、香橼等,却选中了怪名美食鸭母捻,坐在店堂的窗下餐桌傍,一边品尝像汤圆的鸭母捻,一边看着窗外雨水慢慢小下来。街边有一口被铁盖锁起来的古井,二边有好几块石碑刻有重修的年代,它们被红漆描过多次的文字让石碑少了点老气,火红的颜色却把当年井边淘米洗菜、打水挑水的喧闹与繁忙传递了出来,而那些曾经围在井四周喋喋不休的老阿姨嘴里咀嚼出来的家长里短,是否有哪位无聊的书生编出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猜想中蝈蝈声又一次的响起,可蝈蝈的回答我听不懂。

15.蒙蒙细雨中,古城一边,潮州开元寺的红墙色彩更饱和,衬托着撑着漂亮雨伞的香客、游人并与倒影一起形成一道迷人的风景。进了保持唐代格式的寺院,烟雾缭绕着粗壮的菩提树、唐代石经幢,宋代石塔及大雄宝殿、藏经搂、玉佛楼等,营造着千年古刹的气息。礼佛的香客磕头拜佛,虔诚的神情和香火的气味把人带入到阿弥陀佛的境界……

16.我们一早赶来看广济桥的尊容,跟着导游在岸边选择了一个角度,欣赏这座横跨在韩江上由桥、亭台楼阁及牌坊加船只组成的水上“怪物”,然后拍照留念。走在广济桥上,桥面上亭台楼阁数量多,有避雨的廊、有歇脚的亭、有卖买的店,小吃的铺等等不同的场所。东看西看,什么潮州刺绣,潮州茶壶……似走进一条街!所谓:一里长桥一里市。走到桥中心是由十八条梭船连接成浮桥,才感受到古老的启闭式桥梁的特殊性。说到了傍晚时分收船,让江中的货船通行,就可以看到“过河拆桥”的景象。走在略略晃动的桥上,遥望江面,没有一条船,只有川流不息的水组成的波浪……这时身后又响起了“唧唧唧”的蝈蝈声,见“阿拉”上海人和两个安徽同伴说着过去撑过船的旧事。

17.到了樟州古城,心里装着樟州水仙。但不是时候,没见她的踪影。在孔庙里转了一圈出来,见到文学家许地山的旧居。门锁着,露出一条缝隙,贴近张望,里面静悄悄的。抚摸着剥落油漆的老门,有多少文学爱好者敲过?许先生又多少次在这里迎送过与文学相关的人?

18.在古城里转悠时见到一家“非遗”传统捏面人、糖画的店铺,几个老人边吃茶边等客人,柜台上摆放的面人造型都是卡通样式,没有孙悟空、葫芦娃等自己的造型,有点失望。又想去看看樟州传统的布袋木偶,好不容易寻找到木偶艺术表演馆,门却关着,只有旁边二幅招贴上有古装木偶的形象,还有一条让人不是滋味的“逛古城看布袋木偶戏”的广告语。

19.福州是最后一站,一下车就到乌山脚下,导游让我们先去瞻仰林则徐祠堂,然后去游著名的 三坊七巷。现在全国都有重新修缮的古街老巷,有些装修的雅致,有些装修的“漂亮”,但古和老的味道很难表现出来。只有平遥古城采用“修旧如旧”,留下了原汁原味的样子。这里的瑞来春堂医馆、严复翰墨馆、见兰山香铺等也古色古香,但有一处用玻璃上下左右前后封闭式保护起来的一垛破败的古墙,墙中镶嵌着一块石碑,上有“甘液境”三字,点明这里就是以前的“甘液巷”旧址。这个享受着博物馆里古董待遇的破砖残迹,游人看不出是什么宝贝,只是与久远的过去与当下的自己会了个面。饿了,进了家特色小吃店用了午餐,什么灌蛋、肉燕、芋泥、鱼丸等随你选,厅堂中有小型舞台,有一吹笛子女孩穿着汉服在表演。优雅的乐曲争不过那么多吃客的喧闹声,只能看看她吹奏时俯仰之间柳腰牵动着脖颈那般曼妙的身姿变化,和眉目之间神情的传达。

20.赶回乌山停车场,见早,又上了乌山。见不远处一座被树木遮挡着露出半截的宝塔,气宇轩昂,它牵着我们的眼睛要走近看看。一路上过红雨山房往山腰走,见幽静处有一块巨石挡路,上刻“第一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驻足细品,像宋代米芾所写,并拍照留念。往前了二步四周不见宝塔踪影,方向错了?看时间不早,不敢再前进,只能转身匆匆赶下山,回到红雨山房处又有蝈蝈声响起,见上海人在前,互相搭腔盘问“上乌山了?”上海人做过功课,车停在乌山时他们没听导游去三坊七巷,而是在山脚下买了些点心上了乌山。他得意的说着:乌山是道教圣地,山上有许多名胜古迹,乌山的宝塔叫晋代乌塔。山上不仅有米芾的摩崖石刻,还有摩崖石刻200多处。其中以宋代石刻最多。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陈襄、湛俞、朱熹等,都在山上留下了诗句或题记。最著名的是华严岩侧唐朝李阳冰的《般若台铭》……说的头头是道。可笑的是:一边还有蝈蝈声为其伴奏!

听了上海人的娓娓道来,我想:人总会有遗憾,下次来福州一定上乌山看个够。上车了,我转移话题,问上海人:你养蝈蝈了,他笑着点头。他双手解开上衣的一粒钮扣,从胸口伸进暗袋里掏出一个玻璃瓶。见里面有一只碧绿色的大眼蝈蝈,非常好看!憋了好几天的猜测算是有了个明确的答案。好养吗?“好养”,“热天给它吃点毛豆,冷天煮点黄豆,晾干了给它吃。就是冬天要注意保暖,……”有点羡慕上海人的雅趣,与这样漂亮的宠物贴身相处,用自己的身体给予她温暖,她又时不时唱着美妙动人的歌声让他沉迷。车子开动了,瞌睡虫让人迷糊过去,蝈蝈这个久违的童年玩伴,扑闪着翅膀发出“唧唧唧唧”的叫声,这个曾经拥有过的她来到了我的梦中。2024年夏唐鼎华写

唐鼎华

唐鼎华,1958年2月出生,江苏无锡人。1982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第五届架上连环画组委会委员、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教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文联书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吴冠中艺术馆特聘画家、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1992年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1998年无锡电视台拍摄专题片《用画讲自己的话-记画家唐鼎华》,200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观察与思考》、《感受与语言》,2005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创意课堂》,2006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插图设计》,河北出版社出版《唐鼎华作品集》,香港中艺画廊举办《唐鼎华国画作品展》,2009年常州画院举办《唐鼎华教授中国画作品展》,2010年江西出版社出版《二十一世纪画家个案研究唐鼎华》,20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素描基础》,2013年出版《新概念设计漫画》,2014年作品《无锡老百业》、《天下惠安》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5年《美术》第二期发表美术作品《天下惠安》,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画欣赏》,《木偶戏》参加全国首届插图展,《女红军故事》参加全国第四届架上连环画展、《童年旧事》获“东升杯”全国连环画大赛优秀奖,2018年《洛神赋》参加第五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钱绍武艺术馆举办《唐鼎华中国画小品观摩展》,2019年《童年的货郎担》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擦一下镜子照见童年》参加全国第六届架上连环画展,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擦一擦镜子,照见童年》,《唐鼎华作品》参加中国优秀经典故事全国连环画作品展,2020年4月26日《劳动者的风采》发表在人民日报,12月27日《冬趣》发表在光明日报,2021年《南疆的一天》入选第七届全国架上连环画展。2022年3月在无锡美术馆举办《童年——最柔软的记忆 唐鼎华中国画作品展》。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