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选了胡亥?一份出土竹简证明,司马迁让赵高和李斯背锅两千年

琉璃映月之轩 2024-12-29 20:14:09

秦二世胡亥,一个名字与暴政和王朝覆灭紧密相连的皇帝。

他的继位,究竟是阴谋篡夺还是父皇遗愿?

两千多年来,人们大多依据司马迁的《史记》,将赵高和李斯视为篡改遗诏、弑兄逼宫的罪魁祸首。

然而,1973年出土的一份西汉竹简——《赵正书》,却为这段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揭开了一个或许截然不同的真相。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210年,沙丘。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预示着大秦帝国的命运也即将走向衰败。

病榻上的秦始皇,呼吸急促,弥留之际,他召来了幼子胡亥、丞相李斯和中车府令赵高。

窗外,风声呼啸,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奏响序曲。

秦始皇的目光在胡亥身上停留了许久,这个从小聪慧伶俐,对自己百般孝顺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

他想起长子扶苏,性格刚毅,颇有主见,却与自己崇尚法家的理念格格不入。

扶苏对儒家的推崇,更让秦始皇心生忌惮。

他深知,一旦扶苏继位,大秦帝国的根基——法家思想,将会受到动摇。

相比之下,胡亥在赵高的教导下,对法律条文烂熟于心,更让秦始皇感到安心。

他紧紧抓住胡亥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朕百年之后,皇位便传于你。”胡亥泪流满面,哽咽着答应了父皇的嘱托。

李斯和赵高对视一眼,立即着手起草诏书,盖上玉玺,秦始皇这才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这是《赵正书》中记载的胡亥继位过程,没有阴谋,没有杀戮,有的只是垂危帝王对继承人的殷切期望。

然而,翻开《史记》,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同样是沙丘,同样是弥留之际的秦始皇,在《史记》的笔下,却成了赵高阴谋的起点。

赵高深知扶苏继位后,自己将失去如今的权势,于是他与李斯合谋,篡改诏书,将扶苏赐死,并将胡亥扶上了皇位。

《史记》中,赵高阴狠毒辣,李斯贪恋权位,胡亥昏庸无能,他们共同导演了一场宫廷政变,将大秦帝国推向了深渊。

那么,究竟哪一个版本更接近历史真相?

《赵正书》成书于西汉早期,距离秦朝灭亡不过几十年,其记载或许更贴近当时的真实情况。

而《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距离秦朝灭亡已过百年,其内容可能受到汉朝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西汉王朝建立在反抗秦朝暴政的基础上,自然对秦朝的评价带有负面色彩。

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或许有意将秦朝的灭亡归咎于统治者的残暴和昏庸,以警示后世君王。

此外,两部史书的资料来源也存在差异。

《赵正书》可能参考了秦朝的官方文书或当时的民间记录,而《史记》则更多地依赖于汉朝的官方史料和民间传说。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埋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后人根据残存的碎片拼凑出的图景。

无论是《赵正书》还是《史记》,都只是对历史的一种解读。

胡亥继位之谜,或许永远无法得到最终的答案。

但通过对比不同史料的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并从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

权力、亲情、人性,这些永恒的主题,在胡亥继位的故事中交织碰撞,引发我们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段历史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感受到权力的诱惑与腐蚀。

或许,历史的意义不在于找到唯一的真相,而在于不断地追问和反思,在不同的解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