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从完美预谋到功亏一篑,剖析英雄失败的四大致命缺陷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1-13 14:59:57

一个惊心动魄的刺杀计划,一位名垂青史的刺客,一段令人扼腕叹息的历史悲剧。

他带着必死的决心,只身赴秦,只为完成那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然而,当他站在秦王面前的那一刻,一切却都脱离了原有的轨道——自己当场身亡。

从容淡定的刺客,精心策划的方案,为何最终会演变成狼狈不堪的收场?这个被后人传颂千年的英雄,到底在哪些关键环节上犯下了致命的错误?

——【·行刺预案不足·】——

荆轲能想出借“樊将军之首,与燕督亢之地图”之策,确实有其不同凡响之处。但在具体制定行刺计划上却有多处疏漏。

其一,混淆了“见到秦王”和“近秦王之身”。因为带去了秦王想要的东西作信物,所以获得秦王的接见一点没问题,但荆轲的假设点是秦王必然会让他亲自将信物呈上去从而近其身。

秦王接见他就等于能让他近其身么?按照正常程序,更有可能是让荆轲将信物交给左右侍臣转呈。荆轲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机会近秦王。

其二,荆轲假定秦王上下都会疏于防范。将匕首藏在地图之中带进去,这种做法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秦国一方不做必要检查防范。

而如果一旦检查,荆轲计划也就完全暴露在对方眼下,行刺计划也自然无法实施。虽然秦王确实会因荆轲带来的两件信物而高兴,但这种高兴与降低安全防范肯定不一定划等号。

其三,荆轲对行刺最后一击的估计简单化。文中荆轲是这样计划的:“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荆轲计划是在秦王打开地图时,他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持匕首刺其胸而一下子结果秦王性命。要做到这样,要么秦王不会反抗,要么秦王来不及反抗,要么当时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等等。

有如此多假定,明显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后文图穷匕见之时也确实印证了荆轲的简单化。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秦王迅速作出了反应。“绝袖”,这也不像荆轲所想的秦王挣脱不了。

如此重大的计划却需要有如此多的假设,这根本就不可能成功。一个疏漏百出的计划折射出的是制定人荆轲的志大才疏。

——【·个人情绪冲动·】——

随着事件进程的推进,荆轲情绪冲动、行事轻率的弱点也更多暴露出来。如此重大的事情,一切准备都要尽量充分,所以太子丹确实不该质疑。

“日已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武阳!”这是太子丹急躁的表现,也是对荆轲直接的刺激。但是,荆轲也绝不该因此而情绪冲动,行为轻率。

“荆轲怒,叱太子曰”。受太子丹言语一激,荆轲即大怒,进而斥责太子。“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荆轲明明知道这次行动的危险性却仍然不冷静。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就因为太子丹的一句质疑而弃整个行动于不顾,就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而轻率出发。

刺客以个人之身入强敌之境,必定重重艰险步步惊心。要想达目标,必备素质之一就是冷静。顺风顺水时要冷静,挫折重重时要冷静,被戴高帽时要冷静,受尽屈辱时还是要冷静!

冲动,轻率,还能承担刺客之任么?不能忍受太子丹之语,那要求他在其他人那里忍辱负重同样也不可能。

可以假设一些情景来推论。荆轲明是代表燕去求和,到秦国后很容易受到对方言语奚落甚至羞辱,此时他会怎样?难道也是一顾一切怒而斥之么?

若在见秦王时被殿下哪位秦臣呵斥莫心怀不轨时,难道他就要马上拔匕首而刺之么?荆轲其实就是不分轻重的莽夫而已。

荆轲不仅没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借“萧萧”之风为自己打悲情牌,自以为“壮士”,以为自己的“不复还”是如何慷慨激愤。

如此种种,让人感慨燕太子丹所托非人。志大才疏的荆轲,根本无法承担如此重任。

——【·团队合作不力·】——

内功不足外力补,如果这样的话还有成功的机会,然而荆轲与助手根本就没有形成合力。

太子丹“乃令秦舞阳为副”,一个“令”字体现出秦舞阳不是荆轲自己选的而是太子丹任命安排的。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从中可以看出荆轲本来是有自己的人选,他对秦舞阳其实并不了解甚至不信任。

从一开始,刺秦团队的两大主力之间就没有拧成一股绳,没有体现出相互的信任,以这样的团队来承担如此重要而危险的任务本身就不是一个好选择,甚至可以说就是一个失策。

而随后太子丹以“请先遣舞阳”来刺激荆轲更是一个错误。这种做法毫无疑问不仅无助于团队合作,反而更容易让两人之间生出嫌隙,增加彼此的不信任。

秦舞阳是一个十二岁就杀人的“勇士”,受令担任荆轲的副手,再有太子丹这样的话语,很容易激起对荆轲的不满。

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秦舞阳是太子丹指派的,所以荆轲也容易将其看作是太子丹的代表,太子丹对荆轲不满,秦舞阳自然也很有可能对他不满。

荆轲对太子丹的怒,也很有可能迁怒到秦舞阳身上。这些中无论哪一种都可能对这个团队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严重的后果。

可能影响团队合作力的地方不止一处,相反在文中却没有任何一处能体现增进团队战斗力的文字。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这根本就不像一个真正的团队,只是各自独立的两个个体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也就看不到团队对入秦、刺秦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做更多的准备,而秦舞阳在秦廷上掉链子其实也是这种情况的间接体现。

可以设想,如果之前荆轲与秦舞阳有足够交流与了解,他很可能会发现秦舞阳的这种外勇内怯,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想办法来消减避免,这样秦舞阳就可能不会在秦朝堂上因“色变振恐”而让荆轲一人孤军奋战了。

但这种情况却偏偏出现了,至少说明荆轲对团队成员了解不够,预估不足,至少说明荆轲不是一个优秀的团队核心,不能更好地提升发挥团队合力。

这个团队想刺杀秦王,只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剑术技艺不精·】——

文中涉及荆轲剑术主要有两处。一是荆轲向樊於期解说其刺杀之策。荆轲将其想得非常容易,只需一“把”一“揕”,自信满满的话语中似乎刺杀秦王如探囊取物般轻而易举。

第二处是在秦廷上与秦王及秦臣真刀实枪地搏杀。在实际搏杀中,没有一件如荆轲之前的预料。

首先是荆轲以有备攻无备居然没有成功。秦王在他“未至身”时就已“惊”;荆轲也并没能“把”住秦王;秦王不仅“自引而起”,还试图拔剑反抗,只是因“剑长”“剑坚”而没“立拔”出而已。

其次在追击之中。荆轲持匕首与“惶急”且空手的秦王的搏斗持续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荆轲最好的机会,然而荆轲居然也没有得手!侍医药囊一“提”,就缓阻了荆轲的追击而给秦王机会。

当秦王拔出剑,两人均持兵器再搏杀时,结果呈现出一面倒,荆轲被断“左股”而倒下。在面对面真刀实枪搏杀中,荆轲是如此不堪一击!以匕首“提”秦王时也只“中柱”。

剑术稀松如此,却在开头把刺杀想得如此简单,甚至在被击倒之后还自说大话,“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至死都不悟,可悲可叹!难怪鲁勾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时说:“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也难怪陶渊明在《咏荆轲》中感慨“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了。高估自己容易骄傲而招致失败,低估对方也容易骄傲而失败;不幸的是,荆轲既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对方!

——【·总结·】——

综上,在关涉燕国存亡的关键节点上,在刺秦整个事件中作为主要谋划者、实施者的荆轲在各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

制定预案不足,性格情绪冲动,团队合作不力,个人剑术不精。以微弱个人之力入强秦,在强秦朝廷上取秦王的性命,这是一件容不得任何差错的事情,哪怕只是一丝一毫都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何况从头到尾、从内到外都差错不断;最终结果也直观印证了这一点。

只能说燕太子所托非人,荆轲志大才疏,他们的失败其实早已注定!

0 阅读:9

井普椿的独白

简介: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