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ens Mühling,上海
“谁能想到呢?一家直到本周还几乎默默无闻的中国初创公司,竟一跃成为人工智能语言模型领域的领军企业。”

德国媒体《时代在线》近日撰文指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 DeepSeek 的崛起令西方措手不及,其影响甚至导致美国科技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而在这些公司的会议室里,尽管提起 DeepSeek 这个名字或许仍充满敬意,但其迅速崛起本身,反映出的不仅是中国科技行业的进步,更是西方对中国认知的滞后。

但这一切,真的值得如此惊讶吗?
科技腾飞的中国,西方为何仍感意外?DeepSeek 的崛起并非孤例。中国高科技企业早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从 TikTok 席卷全球,到电动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企业一次次证明了自身的创新能力。然而,西方却似乎总是低估中国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深度。
过去十年来,任何到过中国的人都会注意到,该国几乎所有日常生活领域都已全面数字化,其规模与彻底程度常令欧洲人惊叹。而这背后,既有中国政府在高科技领域的雄心壮志,也有产业政策的精准扶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的投入和推进力度显而易见。因此,尽管面临美国制裁,中国在 AI 领域取得突破不过是时间问题。
西方对 DeepSeek 的成功感到惊讶,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种认知偏差——仍然用过时的视角看待中国。
德国汽车产业的教训:低估中国的代价这也并非西方第一次低估中国竞争对手。以汽车行业为例,德国汽车制造商们曾坚信自己久经考验的市场战略足以在中国保持竞争优势,然而,他们忽视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
早在十多年前,中国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电动汽车的战略价值,持续提供政策支持、补贴制造商,并为消费者推出多项激励措施。短短数年间,中国已发展出一个全球难以匹敌的电动车市场,如今在全球电动车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在上海或北京街头,全联网的智能电动车随处可见,相比之下,连特斯拉都显得落伍。
中国科技的崛起,仅仅是“爱国主义”驱动?汽车行业的转变只是中国科技进步的冰山一角。在智能手机市场,华为和小米的崛起同样不容忽视。小米自 2011 年以来,全球市场份额从 0.1% 增长至约 13%,而苹果虽然在中国市场曾有所增长,但去年收入却下降近 8%。
有美国科技媒体认为,中国消费者之所以更倾向于国产品牌,是因为“爱国主义”情绪作祟。但事实并非如此——华为、小米的产品不仅在技术上媲美西方品牌,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优,并且价格更具竞争力。这一趋势更多地源于市场竞争,而非意识形态因素。
中国的数字生态,已遥遥领先如果说电动车和智能手机行业的变化尚未引起西方的足够重视,那么中国在全面数字化方面的成就更值得深思。
在中国,智能手机几乎可以完成所有事务。微信、支付宝、淘宝、美团、滴滴……这些平台已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一个高度发达的数字生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科技水平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在数字生活质量方面,领先世界多个世代。
更重要的是,这一数字生态几乎完全由中国本土企业构建。西方科技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生存空间微乎其微——谷歌、脸书、X(推特)等早已被中国政府拒之门外。而即便没有政策壁垒,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也极具本土特色,西方企业难以适应或融入。
创新开放,中国科技的独特优势中国科技腾飞的关键,在于国内市场的巨大体量、对内自给自足的产业链,以及对外部分开放的模式。成功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可以迅速扩张,而中国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接受度极高,一般不会将技术创新视为威胁。
如今,美国政府已计划禁止公务员使用 DeepSeek 的 AI 应用,理由是“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同时,一些研究机构警告,不要与中国公司共享敏感数据。
然而,从 AI 到电动车,从智能手机到数字生活,中国的技术发展已不可逆转。面对这样的现实,西方是继续低估中国,还是正视并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科技版图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