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的真人版《白雪公主》上映后,票房表现令人大跌眼镜。
首日票房仅有185万,三天累计票房也只有500多万,与高达19亿人民币的巨额投资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这部电影的票房失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部迪士尼力作的惨败?
与《白雪公主》的惨淡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吒2》的持续火爆。
这部电影在突破150亿票房后,后劲依然十足,甚至还延期上映,满足了观众三刷、四刷的需求。
同期上映的其他新片,如《怒水西流》和《我会好好的》,虽然票房收入不到1000万,但考虑到它们10%左右的排片,这样的表现还算可以接受。
白雪公主》却连9%的排片都难以支撑,票房表现远低于预期。
这部电影的口碑也一路崩塌。
烂番茄新鲜度只有46%,IMDB评分更是跌破3分,创下了迪士尼电影百年历史的最低分。
媒体评价普遍负面,"很愚蠢的电影"成为普遍的共识。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多观众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已经上映,可见其宣传效果之差。
影片本身的剧情也存在诸多硬伤。
例如,白雪公主在被真爱之吻唤醒后,竟然轻易地策反了王宫的守卫,这在逻辑上难以令人信服。
此外,魔镜的评判标准也前后矛盾,一会儿以颜值为标准,一会儿又以心灵美为标准,这种前后不一的设定让人感到困惑。
早在三年前,当电影开始选角筹备时,就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迪士尼选择拉丁裔演员瑞秋·齐格勒饰演白雪公主,这与原著中“皮肤胜过雪”的设定相去甚远,引发了众多粉丝的不满。
为了弥补这一设定上的差异,迪士尼甚至将故事背景改编为白雪公主在大雪天出生,但这种解释显然难以服众。
除了选角争议和剧情硬伤外,电影的制作水平也备受诟病。
七个小矮人的CG建模效果过于惊悚,甚至引发了“恐怖谷效应”,让人感到不适。
这种特效制作水平与19亿的巨额投资显然不相匹配。
在以往的真人电影中,类似的角色通常会选择特型演员来扮演,但这部电影却选择了CG建模,效果却差强人意,反而更像马戏团的小丑。
恶毒皇后使用魔镜的情节也存在逻辑问题。
魔镜最初以颜值作为评判标准,告诉皇后白雪公主比她更美。
但在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后,魔镜又改口说皇后是最美的。
白雪公主复活后,魔镜又以“心灵美”为由,再次宣称白雪公主是最美的。
魔镜评判标准的反复变化,让人难以理解。
影片中,恶毒皇后在白雪公主策反守卫时,竟然毫无反应,这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既然白雪公主可以用言语说服守卫,恶毒皇后为什么不反驳呢?
这种缺乏对抗的情节设计,削弱了剧情的张力。
总而言之,《白雪公主》的票房惨败并非偶然,从选角到剧情再到制作,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迪士尼在高额投资的同时,却忽略了内容的质量和制作的精良,最终导致了这部电影的失败。
这部电影的失利也给迪士尼敲响了警钟,高投资并非成功的保证,只有用心打磨内容,才能赢得观众的认可。
那么,你认为迪士尼该如何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