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友友,大家上午好!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的警世箴言,在2025年4月的中国西北大地上再次得到印证。

1982年秋,山西平遥少年张柏森背着行囊跨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校门时,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会成为正厅级高官。这个来自晋商故里的工科生,以冶金专业为跳板,毕业后一头扎进宁夏冶金总公司。
1987年,年仅24岁的张柏森出任宁夏银新铁合金厂副厂长,展现出超乎年龄的管理才能。"小张是块好钢!"是当年很多同事对他的评价。没人料到,这块"好钢"的淬炼之路会如此漫长而曲折。
二、组织部的十年淬炼1990年6月,张柏森的人生迎来关键转折。从企业调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经济干部处,这个掌握着经济领域干部任免的要害部门,成为他仕途的加速器。
从主任科员到副处长,他用了整整十年打磨。"组织部这十年,让他深谙权力运行的明暗法则。"也为他后来的官途晋升带来了深厚的人脉积累。
三、主政盐池的双面人生踏入千禧年,2001年冬,38岁的张柏森以代县长身份踏进盐池县。2002年初正式当选盐池县长,主政一方。盐池这个陕甘宁革命老区,见证了他最富争议的从政阶段。
由县长顺利接棒县委书记,近5年任期内内推动的"百万亩治沙工程"曾登上《人民日报》,但审计报告显示,某生态项目资金流向存在蹊跷。
甚至在当地百姓口中流传:"张书记白天视察工地,晚上常被企业老板接走。"传言真假需要纪委纪监委的同志们加以调查审查。在此仅作为参考。
四、厅官晋升的"博士通道"2010年,47岁的张副市长选择优化提升自己的学历,东北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专业的在职博士头衔,成为其转任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的敲门砖。
据知情人士透露:"他在职读博期间,企业赞助的科研经费高达百万。"这段学历镀金经历,最终助其于2016年登上自治区体育局局长宝座。
五、生态领域的权力寻租2018年机构改革中,张柏森迎来仕途巅峰。从林业厅长到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他手握环评审批、生态补偿等核心权力。某环保企业主透露:"想约张厅长吃顿饭,得提前三个月排队。"此话或许有调侃成分,但足见张书记的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当红明星。
2023年调任人大环资委主任后,其仍通过"顾问费"形式干预环保项目,直至2025年4月23日收到纪委监委的喝茶邀请函。
六、权力监督的破窗效应纵观张柏森39年仕途,从技术官僚到地方大员,每个岗位都暗藏寻租空间。在石嘴山分管工业期间,其亲属控股的某冶炼企业享受特殊排污政策;任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时,被曝以"节能改造"名义指定供应商。这些"破窗"未被及时修补,终致大厦倾覆。
结尾:"正义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当巡视利剑斩断权力寻租链条,张柏森案的警示意义远超个体堕落。
从技术官僚到阶下囚的嬗变,既印证着"不能腐"制度笼子的必要性,更警示着:在生态文明建设这场大考中,守护政治生态的绿水青山,远比修复自然生态更为紧迫。
关于张柏森的落马,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感谢您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