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玩家凑在一起交流时,经常会听到老烧评价声音的一些专业术语,比如“声音发闷”、“临场感强”、“有层次感”等,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比较常见的用于评价音质的专业术语:
声音发炸:高频或中高频过多。声音发沙:中高频畸变,有瞬态互调畸变。声音发浑:瞬态不好,谐振峰突出,低频或中低频过多。声音发闷:高频或中高频过少。声音发散:中频欠缺,中频瞬态不好,混响过多。声音发暗:缺乏高频及中高频。声音发干:缺乏混响,缺乏中高频。声音发直:中低频太突出,混响少,瞬态差。声音毛糙:中高频略多,有瞬态互调畸变。声音宽厚:频带宽,中低频、低频好,混响适度。声音纤细:高频或中高频适度,瞬态好。声音扎实:中低频好,混响适度,响度足够。声音狭窄:频率特性狭窄。声音圆润:频率特性好,混响适度,瞬态好。声音明亮:中高频及高频足够,相对平坦,混响适度。声音尖刺:高频及中高频过多。声音清晰:中高频及高频好,瞬态好。声音透明:高频及中高频适度,瞬态好。声音丰满:频带宽,中低频好,混响适度。声音柔和:低频及中低频适度。高音虚(飘):缺乏中频,中高及高频指向太尖锐。金属声:中高频个别频点突出。声音有层次:瞬态好,频率特性平坦,混响适度。声音有立体感:频响平坦,混响适度,瞬态好。声音有临场感:频响好,特别中高频好,瞬态好。声音有气魄、力度好:响度足,混响好,低频及中低频好。
其中提到的高频、中频和低频又是什么意思?指的具体是哪个频率?
人类一般可以听到的声音范围是20Hz~20KHz,高频、中频和低频是一种比较粗略的描述,美国那边把高、中、低每段再细分三小段,也就是“较低的中频、中频、较高的中频”分法。
国内音域划分基本是以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乐器的称呼作为参考。将20Hz~20KHz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等七段。
次低频也叫次声波,超高频也叫超声波,耳朵听不到基本就不讨论了,但是可以被身体感觉到,尤其是次低频,有些电影的LFE通道低频信号已经下探到10Hz。
以下是引用自AI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下:
1、极低频
一般来说把20Hz-40Hz这个八度称为极低频,这个频段内的乐器很少,能达到这个频段的大致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
听音乐时候基本用不到,家庭影院的话就比较有用了,主要影响低频下潜和体感,尤其是《变形金刚》飞船吸落那种片段。
2、低频
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
这个频段的乐器一般有: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
这个频段是构成浑厚低音的基础。家庭影院的话这个频段至关重要,也是最容易被房间模式干扰的一部分。
3、中低频
从80Hz-160Hz之间,称为中低频。
对大型落地音箱来说,这个频段的声音非常容易产生峰谷,这与房间尺寸和音箱摆位有关,我们前几天的帖子也讲过这个问题。
《音箱离墙多远最好?后倒相孔音箱呢?家庭影院十万个为什么》
4、中频
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
我在调卡拉OK系统时候,一般会在800Hz附近把音乐做一个低Q值的衰减,突出人声表现。
5、中高频
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
很多人误认为是高频,其实是中高频。
6、高频
从2560Hz-5120Hz这段领域,称之为高频。
除了小提琴、钢琴和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
7、极高频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称之为极高频。
这里主要是一些乐器的泛音,高音单元越灵敏听到的也就越多。当然高音太灵敏也不一定是好事,可能会导致整体声音不均衡,可能听到更多电流声,也可能比一般的音箱听起来更刺耳,比如某些号角设计的音箱。
扩展阅读:
《家庭影院避坑系列专题攻略》
《家庭影院从入门到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