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杨曦的小说评论区突然炸开了锅。
有人留下了一句话:“感觉像是AI写的。
”毫无前因后果,就像秋天的落叶,无声无息却让人难以忽视。
面对这样的评论,杨曦有些无措。
这是她精心创作的作品,也是她怀揣梦想进入网文圈的第一步。
一时间,“AI写作”这顶帽子成了作家们绕不过去的难题。
读者对AI的高度敏感,让不少作者感到压迫。
而这一切,仅仅是网文世界与AI较量的一个缩影。
网文作者的AI风波:如何面对质疑与自证?
在2025年的网文圈,对AI写作的指责如影随形。
杨曦就是受害者之一。
为了保护自己的名誉,她开始细心删除那些“像AI”的评论。
删除评论的行为,背后藏着对读者误解的恐惧。
杨曦担心,一旦贴上AI的标签,她的写作生涯可能会受到无法言喻的影响。
不止是杨曦,很多作者都在担心同样的问题。
有些甚至在投稿前让朋友检查,确保没有“机器的痕迹”。
这种自我审查的行为,实际上是对自己写作能力的质疑。
在一个依靠文字谋生的行业,若不能自证为人,便永远无法心安。
编辑的审稿新挑战:真人与AI写作的较量不只是作者,编辑也陷入了艰难的抉择。
莉莉便是其中之一。
她所在的网站,开始频繁地接到由AI生成的投稿。
甚至在某些时候,整个后台几乎被AI稿件“淹没”。
面对这些“量产”小说,莉莉抓紧时间,仅用两三分钟便能识别出这些作品,草草拒绝。
这样的识别方式,并不能阻止AI稿件的持续涌入。
与AI相比,编辑需要更费力地去审核真人原创作品。
一方面,他们要确保作品质量,另一方面,又要在短时间内判断其原创性。
这样的挑战,不仅考验着编辑的眼力,更是对他们耐心和毅力的巨大考验。
AI辅助写作的规范与界限:晋江的新规则在2025年初,晋江文学城首次对AI写作进行了界定。
作为一家强调原创性的文学平台,晋江认为保护原创是立站之本。
对AI写作进行规范,是与时俱进,也是出于一种忧虑: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AI会不会蚕食掉人类的创作空间?
他们将AI辅助写作分为多种级别,并对使用程度做了详细规定。
现阶段,主体创意和核心情节仍需靠作者本人设计。
至于如何判定AI使用,管理方也给出了实际可操作的规则。
争议的焦点在于,AI的发展太快,让原创与抄袭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不一样的AI风:从文本风格到创作灵感的取舍对于一些作者来说,AI不全是敌人。
从中寻找灵感,反而可以提高效率。
这就是肖恩的策略。
她在节日期间,让AI对自己的小说进行续写,希望借此获得灵感与启发。
虽然AI写出的东西仍需作者大幅修改,但这个过程激发了新的创作思路。
这种辅助的性质,使得AI的地位变得微妙起来——既非纯粹替代,也非全然无用。
大量使用AI或者说依赖AI,却可能让作者失去原创性。
在面对技术时,如何保持自己的想法不被同化,是每个创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这不禁让人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在AI能力攀升之际,传统作者如何提高自己的“抗压性”。
总结起来,在网文世界,AI仿佛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是强大的助力,也可能成为对手。
真正做出改变的,并不在于如何对抗技术,而在于人类如何更好地使用它。
就像大浪淘沙,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不论是借助AI,还是依靠自身,保持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心态始终是生存之道。
在未来,AI是否会完全超越人类作者成了一个有趣而又严肃的议题。
或许,那将取决于我们如何在风起云涌的科技时代,把握好独属于人类的创意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