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
为什么中国在尖端科技上,与国外相差很大?
很多人会说,哎呀,还不是中国基础科学不行导致的,尤其是材料方面。
但如果细挖下,中国的材料学为什么不行,跟西方的差距到底在哪?
这些问题,估计很少人能够详细的回答出来。
尖端科技与基础科学
尖端科技的代表,就拿芯片领域的光刻机举个例子哈。
目前荷兰的阿斯麦公司,在全球高端光刻机领域处于绝对垄断。
尤其是它家的EUV光刻机,这玩意可以提供5nm甚至以下的超高精度芯片制造,而目前我国国产光刻机的水平,还滞留在28nm。
光刻机为什么难以制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比如精度方面,光刻机需要达到纳米级甚至更高的精度,镜片与晶圆之间的间隙控制在几十纳米以内,相当于一根头发的千分之一甚至更细。
还有光学方面,光刻机的光学系统包含光源、照明系统、投影镜头等,需要超高精度的光学设计和制造。
比如光源部分产生的激光波长,精度可以到pm(皮米)量级,这相当于1米长度中的百万分之一毫米!
此外,光刻机每一次曝光、对准、移动等过程都需要精确控制,差之毫厘都不行,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最终芯片会制造失败。
可以说,光刻机集结了机械、光学、电子、材料、控制等多学科的精华,被称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名副其实。
有意思的是,EUV光刻机一共10万多个零件中,阿斯麦自己的,甚至荷兰本土制造的零件不到10%,另外的90%基本上都是靠进口,并且涉及到5000多个供应商!
比如光源设备来自美国、镜头来自德国蔡司,光学技术由日本提供。
为什么我国造不出高端光刻机?这背后涉及到尖端科技与基础科学的关系。
任何尖端科技的产生,都源自于基础科学的原理发现和概念创新。比如光刻技术来自于对光波特性的理解。
而基础科学又为尖端科技提供源头活水。
基础科学持续产生新的知识和发现,为尖端科技提供持续的理论支撑和概念来源。
当尖端科技面临瓶颈时,往往需要基础科研取得原理性突破来解决。而尖端科技反过来进步,又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先进的探测仪器和手段。
而想要在基础科学中取得突破,没有其他好办法,只有不断的进行尝试,不断犯错,最终找到最合适的一种材料。
比如什么阶段加入什么材料,加入多少材料,用什么工艺处理,这些都属于每个国家的核心机密,国外也不会随意透露给我们。
看似微小的一个工艺参数改变,就可能导致产品质量天壤之别。而想要找到最优材料方案,只能靠大量试验来观察规律。
过去俄罗斯在研制光学玻璃的时候,总是不合格,质地不够均匀,也不够晶莹透明,根本就没法用。
怎么办?俄罗斯也折腾了好久,实现没有好办法了,于是到处想花大价钱从别的国家购买相关技术。
但光学玻璃在军事上面非常关键,它可是许多光学仪器如望远镜、显微镜等的核心材料。
不是说你有钱,就一定能买的到,很多国家是不愿意卖的。
最后还是英国软下心,看到都是盟友的面子上,向俄罗斯出售了技术,但前提也是要付一大笔钱才行。
俄罗斯无奈也只好照付,可是后来通过两家技术一对比,我去,英国人的光学玻璃之所以质量不错,只是因为在烧制玻璃溶液的时候会不停的搅拌。
没错哈,就是这一个小小的差距,最终导致了巨大的差异。
基础科学,到底难不难?
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口,但事实上还真是如此。
有些时候,突破点往往就是那一层窗户纸,而这背后往往是要通过不断投入研发,不断尝试才会得出来宝贵经验。
再举个例子哈,2006年11月,铁道部对京津城际高铁进行招标,其中我国非常想要西门子的27.5千伏真空断路器。
这玩意是一种电力系统设备,主要用于开关高压电路。在闭合或断开电路时,可防止电气设备受到损坏。
而西门子的断路器,能保证10万次不出故障,这在业界算是顶尖的水平了。
西门子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平,离不开其在材料科学、电力工程、控制技术等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持续研发。
据说,西门子为了研发这玩意,更是折腾了将近40年。
所以,即使后来我们愿意出高价,西门子也婉拒了我们,因为这玩意已经被列入国家机密了。
那么,是不是说我国在基础科学上处处技不如人?
那倒也不是,目前我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也有不错的突破。
比较有名的例子就是一种薄如纸的钢,它的厚度只有头发丝的1/6,由于非常薄,用手轻轻一撕就能撕掉,所以又叫手撕钢。
这玩意的用途那就大了,被广泛运用于航空航天、电子产品等高精尖领域。
比如手撕钢由于屏蔽性好,可以使战机隐身性能变得更强;手撕钢还具备高耐热性,能承受比普通钢铁材料还要高的温度,可以作为航空发动机的核心材料。
一开始我国的手撕钢高度依赖国外,没有任何议价权。
同时西方也对我国进行相关的技术封锁,只能出口大于0.03mm的厚度的手撕钢,而且价格非常昂贵。
为了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国的山西太钢率先向国外发出挑战!
从2014年开始,太钢集团对手撕钢进行不断的技术攻关。
太钢历时3年,经历了700多次失败,解决了上百道工艺难题后,终于在2016年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发出厚度仅0.02mm的手撕钢,追平了世界纪录。
这还没完呢!自己保持的纪录,自己打破。
在2020年,山西太钢又创造了新的纪录,将手撕钢的厚度从0.02mm迈向0.015mm,打破了全球最薄记录。
这下好了,彻底把曾经的西方各国甩得老远,连我们的车尾灯都看不到。
结尾
之前工信部有个数据,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
对此,有人对中国材料突破表示悲观,这么多卡脖子技术,要等到啥时候才能最终打破?
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只要保持手撕钢这样的突破节奏,在基础科学领域继续投钱尝试,那些卡脖子的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很多核心技术,其实靠的都是一两个关键细节,这就像窗户纸一样薄。
所以,只要我们保持现在的节奏,迟早这些窗户纸都会被我们全部捅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