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期间,一个雨后阳光明媚的清晨,保山青华海的东河步道上,垂柳浓荫,鸟语花香,微风轻拂。一位花甲老人在一个妙龄女子的陪伴下正徐徐漫步,只见老人不时抬起颤抖的双手,托着相机瞄准东河的碧水和两岸鲜花绿树及不时飞过枝头的小鸟等美景“咔嚓咔嚓”按个不停,脸上不时露出欣喜的笑容。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姓李,曾经是保山颇有名气的摄影师、画家。李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保山隆阳人,5年前随儿孙在成都定居。这是阔别故乡5年后,李先生再次返乡探亲。他激动地说:“我这次回来发现东河的水变清了,臭味也没有了,两岸的景色也变美了,四处鲜花盛开,绿树成荫,水鸟成群,让我想起了儿时的东河美景……”在一旁陪同父亲拍照的女儿李小云女士接着说:“我爹他们这辈老保山人对东河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特殊的记忆。从我读书时候起,我爹就经常说起他们年轻时候在东河打鱼摸虾、游泳戏水的趣事,甚至和我妈在东河岸边谈恋爱时的往事……东河似乎成了他一生说不完的话题。所以,这次我爹专程回老家赶花街,特意要求我陪他在东河的北庙、板桥、青华海、汉庄等主河段溜达几天,精心拍摄一组反映今日保山东河及沿岸变迁的照片,回成都后参加几个全国性的生态景观摄影作品展,并在我们的生态摄影群里广泛推介,为宣传咱们保山出一份力!”李先生父女俩的这次亲身经历,就是保山市隆阳区以河长制为抓手,推进东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有力见证。
隆阳区河流分属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纳入河(湖)长制管理的共325件,其中:河流127条,水库120座,湖泊1个,塘坝49座,渠道28条。东河是怒江左岸一级支流勐波罗河的上游段,全长95.4公里(坝区段长43公里),发源于隆阳区板桥镇,过北庙水库后主河道自北向南流经保山坝,出丙麻乡进入昌宁县,由施甸县旧城乡汇入怒江,在昌宁县境内称为枯柯河,在施甸县境内称为勐波罗河。
东河,保山隆阳人心中的母亲河。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从富饶的“滇西高原粮仓”保山坝穿城而过后,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失衡,超标排污、侵占河道等乱象,省控石龙坪断面水质由2018年的Ⅲ类下降至2020年的劣Ⅴ类,曾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市民心中的痛点。
2021年6月以来,保山市隆阳区委、区政府坚决按照上级对治理东河污染问题的有关指示精神和督查整改的具体要求,以推进河长制工作为重要抓手,全区上下紧密围绕“保障水安全、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总体要求,针对河湖突出问题进一步压实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形成了“党政负责、河(湖)长领责、部门联动、公众参与、社会共治”的河湖管理新格局。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隆阳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要求,以河长制工作为重要抓手,将东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重要的政治任务,知耻后勇,快速行动,合力攻坚,以问题为导向找“病根”、挖“病源”、定“药方”,全面摸清了工作底数、科学制定了工作方案,强化监督管理,落实重点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围绕东河污染治理42项措施压茬推进。
通过近三年的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水质提升目标逐年实现。2022年、2023年,沙坝、石龙坪和叠水河桥3个重点监测断面水质分别为Ⅲ类、Ⅳ类、Ⅳ类,东河水质明显好转,提前1年实现脱劣目标。2024年1月至4月,3个重点监测断面水质分别为Ⅱ类、Ⅲ类、Ⅲ类,水质继续保持稳定向好趋势。除此之外,隆阳区还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共治”,工业、生活、农业污水“三源齐控”,清淤+控源,补水+节水,河长制+河常治,切实做到了“建管并重”,为“东河之治”迈向“东河之美”奠定了坚实基础,扎实推动全区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
隆阳区的主要做法是:
全面强化组织领导。坚持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重要议题,把新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课程,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全区各级党组织以“东河之问”为警示,用思想之变引领作风转变,切实把系统谋划推进东河污染治理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抓实问题整改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以猛药去疴的决心统筹推动东河污染科学治理、系统治理、全面治理。成立了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统筹推进整改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自觉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对整改工作负总责,定期实地督导检查整改情况,实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结合河长制,实行东河一级支流挂钩包保管理责任,将区级领导和部门挂钩到35条一级支流及沿线127个行政村(社区),确保治理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结合东河治理工作,要求全体干部对照“五个问一问”,开展18个画像作风大整治,找自身不足,增强责任之心,明晰自身之责,履行自身之职,以实实在在的整改成效促作风转变;建立整改情况定期调度制度,每半月调度梳理整改进展,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倒逼整改责任落实,形成了党委统揽、政府主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全面压实河长制工作责任。全区设立河长521人,东河流域设置河长175人,针对东河三级支流外的沟渠监管盲区,全面梳理排查东河流域沟渠343条,并明确责任人275人,做到所有盲区都有人管、有人治。同时,补充区乡河长办工作人员59人,聘用巡河员486人、保洁员211人,将全区未纳入河长制管理的大小河道、沟渠参照河长制管理工作要求进行管护,明确管护责任人,通过“自己的河道(沟渠)自己管护”,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三年来,东河流域三级河长共巡河27111次,立行立改解决问题16737件,运用“河掌云App”发现并解决787件。
全面开展城乡截污治理。城市截污方面:对56条市政道路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提升,目前已完成管道铺设47.1公里,整治破损漏损、错接混接1101处。对中心城市227个板块的老旧小区和城中村雨污管网进行改造,铺设管网173.95公里。农村截污方面:对311个自然村生活污水集中纳管处理,累计铺设管网1017.14公里。
全面推进排口整治。按照“只减不增”原则,对东河干支流排污口和企业排污许可排查,并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排查结果通报至乡镇(街道)及各相关部门。完成东河流域干流及一级支流2513个排口整治(干流862个排放口,一级支流1651个排放口),封堵1170个,分类整治1343个,进入常态化管控阶段。
全面开展东河干支流清淤疏浚及河道治理工程。对东河干流、30条一级支流、33条二级支流、3条三级支流、7条城市河流及445公里城市管道进行全面清淤,进入常态化管护阶段。实施勐波罗河隆阳区段河道治理工程,全面推进行洪断面加深拓宽、河堤修复等工作,进一步巩固清淤疏浚成效。同时,配合市级完成保山市中心城区第三污水处理厂投产试运行和第一、二污水处理厂管网联网工程。
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广综合种植养殖模式,减少非绿色有机蔬菜等种植面积9957亩,增加水稻、玉米等种植面积38079亩。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东河流域31064户畜禽养殖户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4.36%。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行动,2022年,东河流域化肥施用量13229吨,较2021年减少197吨,同比减少1.47%;农药施用量469吨,较2021年减少71吨,同比减少13.1%。2023年,化肥农药施用量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化肥施用量13074吨,较2022年减少155吨,同比减少1.18%;农药施用量448.4吨,较2022年减少20.6吨,同比减少4.3%。
保护“母亲河”东河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汇聚全社会的力量。目前,保山已经形成了市、区两级共治、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参与的“九龙治水”新局面。
党委、政府主抓,扛牢主体责任。单位示范,将单位办公区、住宿区改造工作与单位挂钩,市、区各单位成为第一责任人。209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对552个办公区和260个住宿区进行院内雨污分流改造,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群众参与,变“要我治”为“我要治”。目前,78774户农户自筹资金对户内厕所、厨房、洗衣、洗澡排水进行集中收集转输。社会共建,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抓手,通过东河流域生态文明单位、村(社区)、企业、家庭示范创建,全面提升东河流域生态文明水平。
长效管护,“一河美”变“全域美”。2023年底,东河流域13个乡镇(街道)参与创建生态文明家庭148220户,2023年底,44551户通过区级验收,其余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隆阳区印发《隆阳区东河流域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实施方案》,全面拉开持续开展“东河卫士”志愿服务活动、村庄清洁行动、冬春修水利“大会战”、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序幕。眼下,隆阳区正持续打好东河流域污水治理这场持久战,真正让广大群众在良好环境、优美生态中生活。
只有做到点点滴滴,才能造就不凡。要实现保山“母亲河”长治久清还任重道远。因此,保山市隆阳区将锚定“2030年稳定或优于Ⅳ类水”的目标,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治理机制,继续坚持以水质监测结果为导向,以问题溯源排查整治为主导,坚决把东河问题整改工作走深、落细、做实,守护东河水长清,绘就生态美好画卷。(宋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