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搞这样的“恶作剧”一点也不好玩!父母及时做好引导

IF枕边育儿 2024-12-21 22:03:01

导读: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提到,一些孩子故意打人、吓人、与他人作对等似乎只是恶作剧的行为,实则很可能是缺乏陪伴、安全感,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获得关注。

成都一所小学的小学生,把药物磨成粉,欺骗同学服用,引发了关注。当天下午,学生把自己服用的治疗糖尿病的药丸带到了学校,磨成粉末,并怂恿同学尝试。

其中一个同学用舌头舔了舔,觉得很苦,就赶紧吐出来了。另一个同学只是围观,并没有服用。

班主任发现后,赶紧制止,并报告了学校,进行了全校通报。

看到这样的恶作剧,你是不是也很气愤,拿着孩子的生命安全开玩笑啊!校方负责人联系到学生后,学生表示,只是想跟同学开玩笑,就说药粉是奶粉,让同学尝试一下,只是一个恶作剧的行为。

我认为,面对孩子做出的许多恶作剧,不能用“孩子只是顽皮”、“小孩子不懂事,跟人闹着玩”等作为辩解理由,而是发现其背后真正的原因,从父母的教导入手,让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像上文中的事情,稍有不慎,就可能涉及到生命安全,后果谁能承担得起呢?

那么,家长如何教导孩子,远离恶作剧呢?

首先,理清孩子恶作剧的真实原因。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提出:“孩子故意捣蛋、恶作剧,是希望自己成为焦点。只是迟迟未能达到目的,使得他们越来越过分罢了。”

可见,阻止孩子恶作剧的方式,首先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他的真正目的,才能有针对性地处理。

比如,孩子只是因为被家长忽视,故意大喊大叫、摔玩具或是将家长互动的其他孩子推倒在地等,如果家长能及时拥抱、安慰,等孩子冷静下来后再耐心教导他,正确表达关注的方式。

其次,保持理智与原则,给予正向引导。

俗话说“惯子如害子”,为了避免孩子养成蛮横霸道、自私冷漠的性格,不顾他人感受任性欺辱,家长们应保持理智与原则,切不可毫无原则宠溺、纵容孩子。

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说:“3岁之前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与正向引导,3至6岁注重树立原则与规矩。否则,孩子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叛逆。”

因此,家长们从孩子能互动开始,就要注重充足且高质量陪伴,不要吝于表达对孩子的爱意,注重灌输正面、积极的思想,让他养成积极向上、真诚待人的品性。

而在对孩子进行原则教导方面,只要是错误的事情,家长应及时制止并进行教育,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不能以“孩子还小”、“孩子不懂事”为他开脱,养成遵纪守法、尊重自己与他人的处事原则。

再次,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教育学家查德·维斯布尔认为:“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不仅让孩子变得优秀,也是父母的幸福。”

因为孩子拥有足够的同理心,才能做到感同身受,以及产生感恩之情。如此一来,他既不会随意伤害他人,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进而也能感恩父母,孝顺父母。

而就像“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建议,同理心虽说具有一定的先天性,但离不开后天的培养。

比如,引导孩子思考:“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有什么感受?会觉得很开心吗?”

教孩子代入自己的喜怒哀乐,深切体会他人的感受。

同时,在日常相处中,父母展现出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的社交模式,通过耳濡目染,孩子也能逐渐学会这种充满同理心的高情商社交。

最后,注重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提到:“只有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的人才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毕竟,如果控制不了情绪,很容易因冲动而做错事。

如果孩子能拥有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不会故意做出恶作剧,以发泄自己的各种情绪。

有时候感到很生气生气,就会通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听音乐、运动、聊天等方式平复心情。

也不会因所谓“无聊”而作弄别人为乐,可以通过做其他事情,如阅读、玩玩具等,使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状态。

枕边育儿寄语:

有时候我们觉得,恶作剧好像也没什么,小孩子的作为而已。但“勿以恶小而为之”,小时候的恶作剧不管教,长大后可能发展成更严重的事情,后果也许家长也承担不了!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IF枕边育儿

简介:高级育婴师、家庭教育指导师,侧重产后护理、喂养、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