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老家见闻感受

丹丹聊趣事 2025-02-01 17:58:31

今天和大家聊几个过年回农村老家的见闻感受,比较散,想到哪儿说到哪儿吧。

第一个感觉,不仅是城市里没有年味了,农村现在的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农村越来越空心化,年轻人不愿意在家乡过年,造成即使过年农村也没有啥人。

过年最重要的是人气,没有了人,过节的气氛也不再有了。

父辈们大多往往有多个兄弟姐妹,关系网络有比较浓厚的乡土社会气息,他们注重传统的礼节习俗,和亲戚朋友也都住的不远,因此逢年过节都会常走动。

相比之下子辈们的圈子则简单得多:

一方面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年轻人以独生子女居多,像一家好几个兄弟姐妹们的家宴少见了。

另一方面,年轻人的社交圈显得浅而广,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与自己的朋友、同事更为熟悉,而非像父辈那样与自己的兄弟姐妹们更熟悉。

当代年轻人追求自由,厌烦那些繁琐和不必要的人情往来,对于他们来说不整这些礼节更自在。

另外,现在很多人并不与父辈居住在同一地,很多人春节不回老家过年,完全没有走亲戚这样的事情要做,可以说这才是彻彻底底放假了。

第二个感觉,人口更集中化了。

在20年前,流行乡下农村集中到镇里,现在流行大家都集中到县里。

我家亲戚在县城购房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一个原因是为了娶媳妇,娶媳妇的条件之一就是在县里买房。

婚后的生活,平时年轻人住在县城,老人还住在农村种地。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孩子上学。

这些年农村一直在撤点并校,大趋势是初中向县城集中,高中向市里集中。

为了孩子上学方便,很多家庭在县城里要安排一套房子。

县城的房地产就指望这一波刚需清仓呢。

我之前聊过县里的教育问题,教育对一个县来说是负收益工作。

每个县最大的支出是教育,但教育如果做好了,学生们考上了好学校,肯定就不会再回来了。

而县域教育又是这些年为数不多的增长点,这让当地的领导们左右为难。

第三个感觉,几乎没有年轻人在村了,所以村里的老人就特别的多。

老人之所以留在村里,一是农村有地,老人闲不住总要种点蔬菜和杂粮啥的。

二是绝大多数的老人对城里生活不适应,不愿意进城和子女住在一起。

很多农村老人进了城,觉得像牢笼,像监狱,人生地不熟处处不自在。

在空心化的农村,老人在情感上是孤独的,缺少文化生活和家庭代际间的情感互动。

在农村,只要老人身体较好,其实经济问题反而不是问题,基本上可以实现自养,这是城里的老人没法比的。

可是面临着空荡荡的村庄,老人们往往只剩下了“抱团取暖”,没事了坐在一起聊聊天,以此安度晚年。

看似“凄凉”,但目前而言也是最好的选择了。

因为进城,很多老人不适应更是折磨,让年轻人回村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太可能。

第四个感觉,回到老家后发现自己越来越不耐冻了。

记忆中小时候确实冷,但远没有现在回家过年这么冷,可能是在暖气房里呆习惯了。

再回家,会觉得家里的房子怎么能建的那么高,那么空旷?

一点儿都不聚热,开空调也几乎没有啥效果。

自己凑合住两天还行,拖家带口带着老婆孩子受冻,实在不忍心。很多人会选择让媳妇带着孩子住在县里的宾馆,干净又暖和。

老婆孩子回老家过年,不适应的原因除了冷,还有比如礼数太多不习惯。

有人戏称,住的房子是叙利亚风格,但家族礼数却像是在紫禁城里。

当然还有更为具体的事情,涉及到婆媳、妯娌等一堆全天下最难解决的事儿。以及各种亲友借钱娶亲、孩子找工作等,那些烦躁的,无聊的,无解的话题。

还有孩子的不适应,小一点儿的孩子还好,自来熟的都能玩得来。

年龄稍微大点的,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回到老家毫无兴致,不仅没得玩,还要面对一堆的几乎没有谋过面七大姑八大姨,他们是痛苦不堪。

暂时先总结这么多吧,大家有什么春节回家的所见所想,可以在评论区一块交流。

0 阅读:0

丹丹聊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