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权力巅峰的慈禧太后面前,多数官员选择了俯首帖耳,却有一位状元郎屡次以死相谏。他不仅是敢在朝堂上硬刚慈禧的“清流”代表人物,更是以一手铁画银钩的书法震撼士林——这位将忠义刻进骨子里的传奇,就是晚清状元王仁堪。
1849年出生于福建闽县的王仁堪,自幼展露过人天赋。家中珍藏的历代碑帖成了他的启蒙教材,十岁时其书法已名动乡里。1877年,这位满腹经纶的才子高中状元,入翰林院任编修。但不同于其他钻营仕途的官员,他刚入官场就把矛头对准了权贵——当大臣崇厚签订割地条约时,王仁堪联合前科状元曹鸿勋上奏,要求严惩崇厚以谢天下。
1888年,慈禧为筹办寿典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彼时各省水患肆虐、列强环伺,王仁堪冒死上书要求停工。慈禧震怒却不敢轻易处置这位德高望重的状元,最终将他贬为镇江知府。这场交锋看似王仁堪落败,实则让朝野看清了慈禧的奢靡与他的刚直。
赴任镇江后,王仁堪创办实业、赈济灾民、平息教案,甚至截留漕粮救济百姓。当饥民跪谢时,他叹息:“此朝廷之粮,非我之功也。”繁忙政务中他仍坚持每日习字,其书法因融入为官风骨更显磅礴——楷书如刀劈斧斫,行书似行云流水,连慈禧党羽也不得不承认“字如其人”。
1893年,四十五岁的王仁堪积劳成疾卒于任上。百姓自发罢市哭灵,而他的《千字文》法帖早已风靡天下。有后人评价:“其字锋藏欧骨,墨带褚韵,细看却尽是忧国泪痕。”这位用生命书写忠义的状元,最终以另一种方式在历史长卷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