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三||走近卫坡村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2024-10-14 10:27:45

走近卫坡村

文/郭有三

一个古村落卫坡村经过数年发展,先后被授予中国传统村落、省历史文化名村、省文物保护单位、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省美丽宜居村庄及省美丽乡村试点村等荣誉称号,我怀着好奇和欣喜的心情,与洛阳市金融作家学会的老师们相约进行了实地参观,对其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经过多方了解后,对其乡村振兴、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在这里,你既能感受到古村落的韵味,又能体验到现代商业的便利。进入卫坡村,道路宽敞,绿草茵茵,让人耳目一新,古今融合的建筑风格,半乡土半时尚的独特氛围及颇具艺术感的商业业态,吸引着众多游客到访。过了大槐树向西走,清朝时期的建筑群,错落有致,院落相连,仿佛迷宫一般,让人迷失其中。该村依托古民居资源优势,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保护性开发建设“魏坡新序”,逐步走上了一条乡村旅游、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魏家坡以其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而闻名,这些建筑包括‌祠堂、‌私塾、‌绣楼和老宅等,展示了豫西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魏家坡的建筑风格独特,宅院布局对称,青砖瓦舍,院内主仆、水路分明,房上有五脊六兽、狮子海马等装饰。宅院内保存有大量木雕、砖雕、石雕及匾额等工艺美术品,展示了清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这些建筑不仅展示了清代官宦家族的豪华与气派,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卫坡古民居已经成为洛阳新的旅游文化名片。

据该村老人讲述魏坡亦称卫坡的渊源,有300余年的历史。据《卫氏家谱》记载,卫氏祖居山西阳城,明洪武年间为避乱迁居河南济源。清顺治年间,卫天禄由济源软城迁至洛阳,命名此地为卫家坡。起初“一担两筐,人不过十口”,到卫天禄的孙子辈卫守仁、卫守义兄弟时,家道逐渐殷实,与洛阳知县魏襄素有往来,魏襄在上报朝廷表彰卫氏家族赈济灾民功德伟绩的奏章中,将“卫”字写成了“魏”。朝廷按照奏章中的魏姓对卫家进行了多次恩赐皇封,卫家基于恩赐皇封,并认为卫、魏同音,加上居住地又在北魏孝文帝陵墓之侧,且此处是“魏紫”牡丹发祥地,未加更正,从此卫氏后人改“卫”为“魏”,出现了“父姓卫、子姓魏、兄姓卫、弟姓魏”的现象。到了清光绪年间,族人为溯根本,决定复卫,部分改“卫”,出现“魏卫同处”,族长卫键、族正卫智林撰碑文写明了这段历史。

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也是魏氏或卫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有的家风。卫氏家族的祖先深谙“学而优则仕”的道理,把“以诚立信、耕读传家”作为家训世代相传,并且代代恪守。耕读传家既是学做人,又是学谋生。譬如魏氏家族的族长喻:“士农工商、各有其业,一艺克精,可免贫乏,如为游民,难逃家法!”

卫坡村在古民居中修建一所魏坡乡愁博物馆,留住乡愁记忆;依托魏(卫)氏家族家风家训,集思广益,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把优良家风家训及《村规民约》灌输到每一个村民的心中,以好家风促乡风、以好乡风正民风,努力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淳朴民风,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村民群众移风易俗,倡导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提高了村民的思想素质,优化了杜会风气,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卫坡村因良好的基础设施硬实力和文明向上的文化软实力,先后吸引中央、省市区各类文化活动、节会无数,国庆节期间在这里举办的洛阳国际咖啡节人气爆棚,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来此感受全球文化的奇妙碰撞,释放巨大的热情和能量,留下动人的美好瞬间。据卫坡村主任魏光占介绍卫坡村将借助古村落文化资源,依托文旅小镇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全面打造洛阳北部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作者简介:

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农行洛阳分行工作,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洛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客户营销、信贷管理工作,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读书写作,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写作是利用闲暇时光为人们留下有意义的美好故事。

​​​​​​​

0 阅读:0

一轮明月皎洁如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