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成功,并非是历史的偶然性,而是黄金家族内部不曾间断的权力斗争以及蒙古帝国常年对外扩张的历史必然,此外,忽必烈自身非凡的军事天赋以及不拘泥于蒙古旧俗的大格局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黄金家族的权力之争
忽必烈的父亲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嫡幼子拖雷,作为黄金家族的嫡系后代,这一身份就注定了,忽必烈即使是个普通的王爷,但终究会不可避免地卷入到最高权力的斗争之中。
而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正是被蒙古人奉为天神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在成吉思汗的一生之中,一共有四个嫡子:在父亲这个角色上,成吉思汗的确尽责,长子术赤掌管狩猎,有着其他兄弟异常羡慕的最大封地;次子察合台封地虽然不大,但主管法令,也没差到哪里去;三子窝阔台足智多谋,经常在成吉思汗出征时代理朝政;嫡幼子拖雷则是统管军队。
表面上看,成吉思汗是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可实际上并不然。因为,成吉思汗在临终之前,直接将汗位传给了第三子窝阔台。
照理说,这四个儿子里面,成吉思汗不论指定哪个儿子为继承人,都没有太大的问题,然而,问题偏偏是出现在了这上面。
因为,同汉人皇帝指定继承人或是嫡长子继承制度大不相同的是,蒙古的汗位继承制为忽里勒台大会和幼子守灶。
成吉思汗虽然将三子窝阔台定为继承人,但同时他又按照幼子守灶的旧俗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以及嫡系军队及百姓留给了拖雷。
成吉思汗的本意是好的,既希望幼子拖雷能有自保之力,又希望他能一心一意地辅佐哥哥窝阔台,为蒙古帝国四处征战,维护边疆的安定。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血淋淋的残酷。
且不说幼子拖雷对父亲的安排有多不满,单就是窝阔台并不是经由忽里勒台大会选举出来的继承人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的汗位摇摇欲坠。
再加上当初成吉思汗留下的12.9万人的军队中,仅拖雷一人就分到了十万之众,而成为大汗的窝阔台,却只有区区4000余人。
如此悬殊的实力差距,拖雷又岂会放过这个机会,他想通过忽里勒台大会,为自己扳回一局。
但让拖雷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信心满满的筹备忽里勒台大会之时,窝阔台已经悄然获得了二哥察合台的全力支持,并且因为他是成吉思汗钦定的继承人,有着父亲众多追随者的拥护,因此,窝阔台在忽里勒台大会上大获全胜。
公元1232年,窝阔台身染重疾。而拖雷在替兄长窝阔台喝下祛病的巫水后不久,便蹊跷离世。
失去了父亲庇护的拖雷一脉也就此迎来了新的命运转折。
02拖雷家族的崛起
拖雷死后,对于其财产和军队觊觎已久的窝阔台出手了。
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自己的长子贵由迎娶拖雷的遗孀克烈·唆鲁禾帖尼为妻,如此一来,窝阔台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将拖雷留下的一切据为己有,好巩固自己的汗位。
但唆鲁禾帖尼早已看穿了窝阔台的别有用心,若是有丈夫留下来的军队在,自己和四个孩子还有一线生机,但倘若接受了窝阔台的建议,那自己的四个儿子就真正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了。
于是,唆鲁禾帖尼坚决拒绝了这一提议,一心只想和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四个儿子安稳度日。
拖雷家族也就此淡出了黄金家族的核心政治圈。
不过风水轮流转,任谁也不会想到,势弱的拖雷家族竟能来个绝地反杀,并且创下了四个儿子都当了大汗的历史记录。
窝阔台死后,其长子贵由经由忽里勒台大会的推举成为新一任的大汗。
贵由继位倒是没有任何争议,可偏偏命不好,在大汗的位子上坐了还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暴毙而亡了。
按理说,贵由死后,汗位的继承人选应当从他的一众子孙中推选。
但在此时,形势再次发生了变化,因为蒙古的大多兵力,都掌控在成吉思汗长子术赤以及幼子拖雷的后代手中。
在冷兵器时代,谁有军队,谁就能掌控话语权。
术赤的长子拔都率先行动,他以长房的身份出面,组织了两次忽里勒台大会,在蒙古各部落贵族的推选下,拖雷的儿子蒙哥成为新的大汗。
权力,再次回归到了拖雷家族的手中。
03激烈的兄弟角逐
虽然蒙哥是经过忽里勒台大会认证的,汗位无可争议,然而,窝阔台一脉却拒绝向蒙哥俯首称臣,而是远走中亚,在巴尔喀什湖以西建立了窝阔台汗国。
蒙哥上位后,正式开启了他统一天下、入主中原的战略计划。
作为弟弟的忽必烈先是受命管理漠南汉地的军事事宜。
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领三路蒙古大军,穿过人迹罕至的吐蕃雪山,攻入了大理,同年十二月,忽必烈所带领的蒙古铁骑就将大理国划入了蒙古帝国的势力范围。
公元1259年,蒙哥挥师中原,打算一举吞并南宋,但在攻打重庆的时候蒙哥被宋军的飞箭击中,暴毙而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因为蒙哥临终前并未指定继承人,于是,黄金家族再次迎来激烈的权力角逐,这既是拖雷家族的自相残杀,也是蒙古帝国内乱的开始。
按照蒙古“幼子守灶”的旧俗,理应由拖雷的幼子阿里不哥继承王位。
然而此时,忽必烈正在整兵攻打南宋,依仗着手中的兵力,忽必烈直接选择了无视蒙古旧俗,在中原称帝自立,自封为蒙古大汗,打了留守在蒙古的阿里不哥一个措手不及。
不甘示弱的阿里不哥连忙召开忽里勒台大会,在哥部落贵族的推选下,成为了新一任的大汗。
而正在攻打加沙的旭烈兀在听到蒙哥的死讯后,迅速统兵返回,并向兄长忽必烈抛去了橄榄枝。
于是,蒙古帝国出现了两位大汗并立的奇葩场景。
至此,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展开了激烈的兄弟角逐。
直到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这场长达四年之久的兄弟之争才堪堪落下帷幕。
坐稳了汗位的忽必烈,一鼓作气在崖山海战中消灭了南宋的残余势力,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成为了元朝的开国之君。
忽必烈成功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经济是根本。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角逐之时,背靠的是中原的汉地。
相比于漂浮不定的游牧民族,崇尚耕地文明的汉地更加稳定,忽必烈政事依托汉地,取得了源源不断的后勤补给。
这是忽必烈敢于和阿里不哥展开拉锯战的最大底气。
其次,是忽必烈不拘泥于蒙古旧俗的政治大局观。
早在掌管漠南汉地事宜之时,忽必烈就非常重视汉文化的作用,他不拘泥于蒙古旧俗,重用汉人,不但在思想文化上向汉族靠拢,更是在地方管理上也积极推行汉族的官僚政策。
虽然忽必烈此举引来了诸多蒙古贵族的抨击,但效果却是显而易见的好,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忽必烈已经与汉地的地主阶级达成了联盟。
而且,经他招揽的汉人谋士,多次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争斗中出谋划策,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最后,忽必烈本身的才能以及军事天赋亦不可忽视。
在攻打大理之时,忽必烈就展现出了绝佳的军事天赋,让他在军中积累了极高的威信,这为他日后的夺位之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攻打南宋时,忽必烈又采用威慑与劝降并存的策略,率先瓦解了南宋军民的战斗意识,进而以最小的损失覆灭南宋。
不过这中间也有南宋小朝廷孤立无援的原因在里面,毕竟先是被金朝掠夺,后又被西夏骚扰,再加上无所作为的统治者,陆秀夫、文天祥等人再怎么一片赤诚,也改变不了南宋大厦将倾的局面,这就注定了忽必烈会成为辽宋夏金元对峙局面的最终胜利者。
参考资料:
《元史·卷四·本纪第四》
《新元史·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忽必烈传》——李治安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账号予以删除。
未经本账号允许,禁止转载内容或将文章发布于其他平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