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奴隶贩子科尔斯顿: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百年雕像被推倒真相

甘木讲历史 2025-03-11 04:33:11
一、2020年夏天,一尊雕像沉入河底

2020年6月7日,英国布里斯托尔的港口边,一群人用绳索套住一座青铜雕像的脖子,喊着号子将它拽倒在地。

雕像的面孔朝下砸向地面时,围观人群爆发出欢呼,有人甚至跳上雕像的背用力踩踏。

最后,这尊立了125年的雕像被推进港口浑浊的河水里,水面泛起一阵泥浆——就像它的主人科尔斯顿生前贩运黑奴时,那些被抛入大西洋的尸体激起的浪花。

这戏剧性的一幕被手机镜头传遍全球,欧洲彻底炸锅。有人痛骂这是“破坏历史”,也有人高呼“迟到的正义”。

而被推下神坛的爱德华·科尔斯顿,这个死了299年的英国人,突然成了撕裂欧洲的导火索——他究竟是“慈善圣人”,还是“嗜血奴隶贩子”?

二、科尔斯顿的双面人生:教堂捐钱,海上运奴

要讲清楚这场争议,得先回到17世纪的英国。爱德华·科尔斯顿(1636-1721)出生在布里斯托尔一个商人家庭。他从小跟着父亲学做生意,长大后成了“斜杠青年”:既是成功的羊毛商,也是皇家非洲公司的股东。

而正是后面这个身份,让他成了历史上最分裂的人物之一。

表面看,他是个大善人。他给家乡捐学校、盖养老院、修教堂,临终前还把大部分财产捐给慈善机构。

直到今天,布里斯托尔还有“科尔斯顿女子学校”“科尔斯顿礼堂”,甚至一家奶茶店都以他命名。

当地老人提起他,还会双手合十:“他是穷人的守护神。”

但翻开账本,他的钱沾着人血。1680年,科尔斯顿加入皇家非洲公司——这家由英国国王撑腰的企业,垄断了跨大西洋奴隶贸易。

公司账本显示,科尔斯顿任职期间,至少贩运了8.4万名非洲人。这些黑奴被塞进船舱,用铁链锁在甲板下,排泄物和尸体堆在一起。每运一趟,死亡率高达20%,而科尔斯顿的分红能买下半个街区。

最讽刺的是,他捐建的孤儿院墙上刻着《圣经》箴言:“怜悯穷人的,就是借给耶和华。”而被他贩运的非洲儿童,正一批批死在去美洲的船上。

三、雕像立起来的秘密:洗白一段黑历史

科尔斯顿死后172年,1895年,布里斯托尔突然掀起一股“纪念热潮”。商人们凑钱给他立雕像,市长在揭幕仪式上慷慨陈词:“科尔斯顿代表了布里斯托尔的精神——智慧、慷慨、进取!”雕像底座刻着一行字:“献给最伟大的子民之一。”

但历史学者翻出当年的会议记录,发现这场“造神运动”别有用心。19世纪末,大英帝国殖民统治摇摇欲坠,奴隶贸易的罪恶逐渐被曝光。

布里斯托尔的精英们慌了——这座城市曾是英国奴隶贸易的“老巢”,全城75%的财富来自三角贸易(欧洲→非洲→美洲)。为了掩盖血腥发家史,他们急需找个“道德榜样”。

于是科尔斯顿被精心包装:只提他“慈善家”的身份,绝口不提贩奴往事。

雕像揭幕那年,英国刚镇压完非洲阿散蒂王国的反抗,运回伦敦的黄金正在大英博物馆展出。

立雕像和抢黄金,本质上是一回事:用“文明”的外衣,遮住殖民掠夺的伤疤。

四、百年争议:有人擦雕像,有人泼红漆

雕像立起来后,争议就没停过。

二战期间,一名退伍老兵朝雕像底座泼黑漆,喊着“这是黑人兄弟的血”;1980年,非裔团体在雕像脚下放了一串铁链;2018年,有人偷偷把底座文字改成“奴隶贩子+种族灭绝者”。

但真正让矛盾爆发的,是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BLM)运动。当美国警察跪杀弗洛伊德的视频传遍全球,欧洲人突然发现:原来自己家门口就立着“种族主义符号”。布里斯托尔的年轻人涌上街头,他们指着雕像怒吼:“我们的城市,为什么要纪念一个屠杀者?”

反对者则搬出老一套说辞:“不能拿现代标准评判古人!”“没有科尔斯顿,哪有今天的布里斯托尔?”甚至有人诡辩:“奴隶贸易是非洲酋长先动的手!”

但一位非洲裔历史教授当场怼回去:“科尔斯顿活着时,英国就有人反对奴隶制了。他不是‘时代的局限’,而是‘主动的恶’!”

五、沉入河底的雕像,浮出水面的真相

雕像被推倒后,英国政府气得跳脚,说要“严惩暴徒”,但打捞雕像时却怂了——他们默默把残破的雕像送进博物馆,旁边摆上铁链和BLM标语,标题写成:“争议的遗产”。

更戏剧性的是,人们从雕像底座暗格里发现1895年的时空胶囊,里面装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硬币、报纸,还有一封信。信中写着:“未来的人啊,请记住科尔斯顿的仁慈。” 博物馆馆长苦笑:“原来他们当年就知道这事说不清。”

如今在布里斯托尔,科尔斯顿的名字正被一点点抹去。学校改名、街道换牌,连奶茶店都撕掉了“科尔斯顿特饮”海报。

但真正的改变发生在民间:非裔艺术家把雕像被推倒的画面做成涂鸦,上面写着“历史无法埋葬”;白人老太太在议会听证会上哽咽:“我为他自豪了70年,现在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尾声:该不该把历史扔进河里?

2023年,布里斯托尔法院判决推倒雕像的4人“无罪”。法官说:“他们移走的不只是雕像,更是长久的伤害。”

而被打捞起来的科尔斯顿雕像,正在博物馆里接受审判——参观者用手机扫码,就能看到他的“慈善账本”和“贩奴账单”并列对比。

一位13岁的中学生在留言本上写道:“如果好人做了坏事,我们该记住哪一面?”

或许,真正的历史从来不是非黑即白,但当一座雕像需要靠隐瞒真相才能立住时,推倒它,就是扶正良知的开始。

作者声明:本文是作者结合Ai相关搜索结果创作而成,文中历史人物对话及场景细节基于公开史料与新闻报道重构,未虚构关键史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