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漫热潮背后:我们需要怎样的创作环境?

苏文历史 2025-02-18 17:17:17

就在电影院里,哪吒戴着他那个标志性的烟熏妆,喊着“我命由我不由天”。

声音还没落,身边的人群站起来鼓掌,时不时能听到一句:“国漫终于崛起了!

”在社交媒体上,类似“国漫之光”“气势炸裂”的评论不断刷屏,不少人觉得这是一次值得骄傲的文化胜利。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网友质疑,这部动画在角色设计、叙事节奏上的选择,是否牺牲了原作的深度?

还有人提到,那些试图剖析问题的声音,经常会被冠上“不支持国漫”的帽子,被淹没在盲目的赞美声中。

国漫发展需要的是掌声,还是冷静的思考?

这个问题,很值得聊聊。

审美冲突:新版哪吒的“丑萌”实验为何饱受争议

新版哪吒的烟熏妆,乍一看确实眼前一亮,尤其是当传统的哪吒形象还停留在温文儒雅的书本插画里时,这似乎是一种全新的颠覆。

不少观众觉得,这样的“丑萌”设计有点意思,甚至让人觉得“这是更接近普通人的哪吒”。

但也有人感到这样设计“用力过猛”。

比如电影中,哪吒摇头晃脑地在集市上撒尿,放出刺耳的大笑——有些人看得乐在其中,但也有人觉得这更像个没教养的“熊孩子”。

他的叛逆被形式化成了表面上的“脏乱差”,而没有融入更深层次的故事内核。

类似的争议同样出现在其他角色身上,像操着川普的太乙真人,以及靠口吃制造笑点的申公豹。

虽然这些设计确实让人一时发笑,但不少观众觉得这种低成本的搞笑方式并不能为角色本身加分。

这些角色曾在传统故事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却有些变成了消费笑料的工具。

这些不同的声音,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角色设计上,到底是应该追求创意,还是让创新和内核平衡?

碎片化叙事:笑点与情感冲击为何难以兼容?

不少观众对这部电影的笑点印象深刻,从密集的段子到植入的网络流行语,甚至对经典影视桥段的模仿,不时引发观众席中的笑声。

但是,当这些“插科打诨”的片段结束后,有些观众反而觉得缺少了某种“完整的体验”。

比如在故事时间过半时,哪吒与敖丙的“神仙友谊”突然上升到情感高点,但不少人却感觉这段友情似乎来得有些突兀。

两人从对抗到和解,尽管“踢毽子”的桥段很欢乐,但和解的逻辑却略显单薄。

有观众调侃:踢了个毽子两个人就成了好兄弟?

此外,像李靖为哪吒牺牲的情节,从形式到情感的表达都让人联想到一些经典影视中的套路场景,观众几乎可以提前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尽管情节设计没错,但缺乏了对细节更有力的挖掘——父子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没有被更深刻地表现出来,只留下一些走流程的镜头。

这样的叙事手法,是工业化进步的体现,还是深度表达的退步?

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集体狂欢的背后:“捧杀”是国漫成长的绊脚石吗?

在这个“全民欢呼”的热潮中,有些人也开始感到不安。

他们觉得,面对票房成绩和社交媒体的热情,有时候批评的声音很难发声。

比如,有的评论仅仅提出了一些角色设计或情节上的瑕疵,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你这就是崇洋媚外,不支持国漫。

”还有一些声音被贴上“不爱国”的标签,被淹没在评论的海洋之中。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观众层面,还影响到了行业本身。

不少从业者提到,国漫的“出圈”虽然值得庆贺,但迅速上涨的“国漫热潮”也带来不少隐患。

一些资本开始用民族情怀做文章,像“封神宇宙”这样的概念不断被抛出来,其背后的目的更像是构建商业化的IP,而非一场真正的艺术探索。

当赞美变成了绑架,质疑被看作对成长的敌意,这样的“大环境”真的还有利于国漫继续前行吗?

回归理性思考:多样化生态才能带来真正的文化自信

面对争议,更重要的是思考下一步怎么走。

国漫想继续发展,可能需要的不只是票房的成功,还要有一个包容多样化创作的环境。

像近年来诞生的《罗小黑战记》,被人称为“小家碧玉”的代表,虽然规模不大,但凭借独特的创意和清新的表达,赢得了许多观众的喜爱;而《大护法》则通过荒诞、深刻的叙事风格,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维度的观赏体验。

可以看到,这些风格各异的作品,撑起了国漫创作的另一片天空。

我们也不能只拿国内同行之间互相比较,而要站在国际视野下审视自身。

比如,国外的《寻梦环游记》以细腻的文化表达打动人心,《至爱梵高》则以大胆的艺术语言开启了动画的新路径。

与它们相比,国漫确实还有不少可以努力的地方,但这不应成为恐惧批评的理由,而应该是拥抱更多进步可能的动力。

在结束之前,再回想一下那个电影院里回荡着掌声的瞬间。

我们的确需要为国漫的进步感到高兴,但更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思考的脚步。

只有当批评和表扬的声音都能被平等地对待,当每一部作品都敢于直面自己的优缺点,国漫才能彻底摆脱捧杀的困局,迎来真正的繁荣。

国漫的未来,是留给真正热爱它的人共同创造的。

0 阅读:4

苏文历史

简介:裴奕迅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