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东北人去江苏玩了一趟,回来后有4个想不明白的问题

流云飞舞说事阿 2025-02-22 10:49:30

那天早上,坐在家餐桌旁喝粥,我妈突然问我:“你上周不是去了江苏吗?

感觉咋样?

”我愣了半天才回答不出来。

怎么办?

我脑海里全是问号。

明明我玩得还不错,景美、小吃好吃,但一想起那些难懂的“江苏特色”,我这心里就像埋了个疙瘩,解不开。

这趟江苏行,从头到尾对我来说就像个“盲盒”。

敞开眼界的同时,还留下不少“为啥会这样”的困惑。

江苏人为啥偏爱甜口饭菜?

到了江苏,发现吃饭是个文化体验,要不怎么说“民以食为天”呢?

我最先碰到的问题就跟吃有关——这儿的人啥都爱放糖。

红烧肉甜、青菜甜,连咸菜和咸鸭蛋都有甜味。

早茶时拿了一块糕点,本以为是淡口的,一吃也是甜的,一股糖分直冲味蕾。

第一天吃饭,我点了盘红烧肉,直接懵了——怎么比我们东北的锅包肉还甜呢?

问当地朋友,他们说“甜口”是江南传统,尤其江苏的饮食历史悠久,讲究“咸香甜”,是这里的特色,特别能抓住食客的“心口”。

但我一个大老爷们就好奇了,难道不腻吗?

后来朋友开玩笑说:“你们东北人爱吃咸香辣,我们这里的甜也一样,适应久了就离不开。

”我一时半会儿是接受不了,但也挺佩服江苏人的味觉习惯,别地儿找不着。

讲话一出声,东北人和江苏人就“拉开了距离”

有天逛街,街头听到两个江苏人聊天,声音轻得跟耳边风似的。

我这人听不清,习惯性提高音量问:“你们说啥呢?

”结果对方看了我一眼,半开玩笑地回了一句:“嗓门真亮。

那一瞬间我突然反应过来,东北和江苏在说话这事上,几乎是两个极端。

在我们东北,能和谁嗓门大起争高低,街里街坊才觉得热闹。

但到了江苏,轻声细语就是日常,说话温柔得让人恍惚。

还有当地人说:“对我们来说,说话就是修养的体现,太大声显得没素质。

说话为啥还能分高低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我爸打电话,他总习惯说一句“好好说话,别吼了”。

到了江苏,那话还真应景,不过我还在慢慢习惯。

包子稀饭vs早茶摆满桌:同样是早餐,为啥差这么多?

我还没完全适应江苏的甜味问题,江苏的早餐文化又来了。

听说在扬州,早茶整一桌都摆不下点心。

吃一顿早饭,样样精致:小笼包、蟹黄汤包、生煎包,还有点都叫不上名字的小食。

再看看我在东北的早餐,包子、稀饭、煎饼果子,往往三两口解决。

这一对比,立马感受到生活方式的不同。

朋友告诉我,江苏人对吃早餐可讲究了,很多家庭会为了早茶来专门聚在一起,重视这一份生活的仪式感。

对我来说,这当然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但我也头一次感受到,精致的背后其实暗藏着一种慢生活的心态。

和朋友边吃边聊,别说,还真有一些悠然自得的滋味。

密密麻麻的古镇,江苏咋保护得这么好?

去了一次周庄就被惊到了。

在这里走着走着,随便一座桥、一堵墙都是老故事。

最让我震撼的是,这些古镇居然还住着寻常老百姓,生活设施十分现代化。

这让我不禁感慨,保护得也太好了吧?

朋友解释,许多古镇在建的时候就融入了智慧,不是照着修,而是以保存历史原貌为主。

从周庄到同里,几百年的屋子看上去和刚修的一样,生活气息一点都不缺。

东北也有不少老房子,可大多被圈保护起来断绝生活了。

相比之下,江苏的古镇把历史和日常结合得更加自然,让我不禁想,保护和发展到底该怎么平衡呢?

从感受不同到学会“换个视角看世界”

离开江苏时,我带回了不少故事和新的感悟。

一趟旅游,原本是想换个地方看看风景,结果让我重新体会到了生活的多样性。

那些“想不明白”的问题,或许真的没标准答案。

风格不同的饮食、表达方式,甚至生活方式,在各地各有其独特的逻辑。

坦白讲,这些看似不一样的地方,恰恰让人意识到,欣赏一个地方,不仅是看它的美景,还有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交流与观察。

也许,有些问题再过十多年我也未必完全理解,但这却恰好是中国文化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多样性才让它如此丰富。

毕竟,只有当我们把自己放到不同环境里,才能学会发现和尊重那些“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