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新华社报道,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于当地时间1月16日发布了对华海事、物流和造船业301调查报告。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美方相关调查充斥不实指责,具有明显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色彩,是对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贸易规则的严重破坏。
美国此举意图何在?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海军发展迅猛,军舰“下饺子”般服役,令美国倍感压力。中国海军在2024年下水了众多新型舰艇,其中包括多艘052D、055型驱逐舰以及076型两栖攻击舰等。就拿052D驱逐舰来说,这一年就有好几艘下水。而055型驱逐舰虽未交付,但也有多艘下水并开工了新的舰只。此外,076型两栖攻击舰的下水更是备受瞩目。
造船业(资料图)
从中国海军的整体发展来看,其造船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过去,中国在全球造船业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但如今已大幅增长。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00年时,中国所占份额仅为5%左右,而到了2023年,已然猛涨到50%以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则从曾经的领先地位萎缩至如今的不到1%。
中国海军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并非偶然。首先,中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为造船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原材料供应到零部件生产,再到整船制造,各个环节都能实现自给自足。其次,训练有素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队伍也是关键因素之一。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能够保证舰艇的高质量建造。再者,中国秉持开放的商业环境,积极与全球合作伙伴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进步。
中国海军(资料图)
然而,美国却将自身造船业的衰落归咎于中国,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美国造船业的困境由来已久,其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美国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大量制造业外迁,本土造船业首当其冲。曾经遍布美国东、西海岸的造船厂,因订单流失、成本攀升等问题纷纷关门大吉,产业外移不仅带走了生产线,更带走了核心技术与熟练人才。另一方面,美国造船商面临着劳动力成本高企的问题,其生产效率远不及欧洲或亚洲的竞争对手。
为了支持造船业,美国政府虽通过了一系列补贴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例如《1936年商船法案》和《1970年商船法案》,这些法律为美国造船商提供了补贴,试图弥补美国船只与国外建造船只之间的成本差距,然而却未能有效提升其全球竞争力。
造船业(资料图)
此外,美国的《琼斯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美国国内造船的需求,但也导致了高昂的建造成本和较低的生产效率,限制了美国造船业的发展潜力。该法案规定所有在美国境内港口之间航行的船舶必须由美国制造、登记注册、由美国公民或常住居民拥有和运营,或者船舶的所有权至少有75%是美国公民所控制,船员必须是美国公民。这一保护主义政策使得外国船无法经营美国国内航线。
相比之下,中国的造船业发展是市场行为,符合市场规律和逻辑。中国的相关政策是公开、公平、透明的,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中国海运市场始终对全球市场开放,从未对外籍船舶、外国公司采取歧视性政策。
美国军舰(资料图)
尽管美国在军舰数量上仍具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逐渐缩小。近年来,美国造船业不断萎缩,专门服务军方的造船厂数量减少,其海军舰艇建造能力也处于低谷。例如,美国现有13家海军造船厂,其中9家停产,剩余的几家也不再承担建造任务,仅提供维修保障服务。目前,美海军80%的造舰业务主要依靠英格尔斯工业和通用动力两大集团旗下的6家造船厂。
而中国海军不仅在新舰艇的下水速度上令人瞩目,且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中国自主研发的电磁弹射技术,已应用于部分新型舰艇上。
美国军舰(资料图)
美国为了维护其霸权地位,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国的发展。除了发起301调查外,还在其他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比如在芯片领域,美国不断加强对华出口管制,试图遏制中国在该领域的进步。然而,中国在芯片产业方面也在积极努力,逐步构建起了一条完整的、以自主研发为主的半导体产业链。
面对美国的种种举措,中国将坚定捍卫自身合法权益。中国会继续加强技术创新,提升自身的造船能力和海军实力。同时,中国也会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和国际贸易规则。
总之,美国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阻止中国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中国海军的发展是自身实力提升的必然结果,而中国也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但美国若一意孤行,继续采取单边保护主义政策,必将对全球经济和贸易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也会损害自身利益。在全球化的时代,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