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又成热门话题。有网友提出将16个地级市合并为11个的建议,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建议虽然大胆前卫,但也反映出当前安徽省城市发展面临的一些挑战和机遇。
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和中原经济区的交汇地带,区位优势明显。
但与江浙沪等发达省份相比,安徽的城市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安徽有16个地级市,数量不少,但多数城市体量较小,难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
这种“小而散”的城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安徽的整体发展。
从经济总量来看,2024年安徽GDP达到5.8万亿元,位居全国第11位。
但人均GDP仅为8.2万元,与江苏浙江等邻省仍有不小差距。
安徽最大城市合肥的经济总量约1.3万亿元,第二梯队城市如芜湖、蚌埠等GDP均未超过5000亿元。
这表明安徽还需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整体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适度的城市合并重组不失为一种突破口。
以淮南、蚌埠为例,两市相距仅70公里,产业互补性强。
如果能整合资源,有望形成一个千万级人口、万亿级GDP的大城市。
同样,宿州与淮北,安庆与池州等城市也存在合并的可能性。
这些城市组合在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上都具有一定互补性,合并后有望产生“1+1>2”的效果。
行政区划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拼凑”。需要统筹考虑历史文化传承、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
比如亳州作为中医药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产业优势,贸然撤市可能会影响其特色发展。
再如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已形成较强的人才集聚效应,过度扩张反而可能稀释其资源优势。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群是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安徽可借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成功经验,在现有基础上打造若干个城市群。
比如以合肥为核心的皖江城市带,以芜湖、马鞍山为重点的皖南城市群等。
通过城市群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发展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更要注重“精而专”。
每个城市都应该立足自身特色,找准定位。
如淮南可以重点发展能源、新材料产业;蚌埠可以主攻硅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
通过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形成全省“一盘棋”的发展格局。
行政区划调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区划优化释放发展活力,提升治理效能。
安徽可以考虑在现有框架下,先行先试一些创新举措。
比如探索建立跨市经济协作区,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统筹规划。
又如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让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
从长远来看,安徽的城市发展还有很大空间。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安徽有望承接更多产业转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安徽或将形成“一核(合肥)、三副(芜湖、蚌埠、阜阳)”的城市格局,引领全省协调发展。
安徽的城市发展正处在关键节点。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推动改革创新,需要决策者的智慧。我们期待安徽能够立足全局、着眼长远,走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为中部崛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