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税务严查启动!税务总局公开通报6起涉税中介违法违规典型案例,揭露了当前税务监管重点打击的六大涉税风险行为。

P.S.尽管案件主体为涉税中介,但其违法手段和警示意义对所有企业均适用,值得大家深入参考。
1、 违规套取税收优惠:政策红利≠“偷税工具”
违法手段:杭州某财务公司伪造空壳企业身份,虚构“生活性服务业”资质,套取加计抵减政策优惠,协助企业偷逃税款638万元。
处理结果:追缴税款、没收中介违法所得77万元并处罚款319万元,涉事中介被纳入失信名录。
启示:税收优惠需严格符合条件,虚构资质必被大数据识破。企业切勿轻信中介“避税秘籍”,合规适用政策才是长久之计。
2、 变造证明文件注销企业:P图清税证明被拘
违法手段:梅州某会计公司法定代表人伪造《清税证明》,试图帮客户企业违规办理企业注销。
处理结果:当事人被拘留10日并罚款,同时,公司被发现隐匿收入,补税并纳入失信名录。
启示:注销环节是税务稽查重点,伪造文件,严重的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同时,即便注销成功,后续发现涉税问题仍可追溯责任,企业不可心存侥幸。

3、空壳公司虚开发票:1亿元发票案主犯被公诉
违法手段:广西某商务公司法定代表人指使员工注册空壳企业,虚开发票494份,价税合计1.03亿元。
处理结果:法定代表人及相关人员被公诉,涉事公司纳入失信名录。
启示:空壳公司是虚开重灾区,税务“一户式”大数据可精准识别。同时,虚开发票入刑门槛低,企业及个人均面临自由与财产双重风险。
4、冒用他人企业身份虚开发票
违法手段:山东某财务公司冒用3家被代理企业身份虚开发票,另通过自有公司虚开775万元发票。
处理结果:实际控制人获刑2年,并被纳入失信名录。
启示:企业委托中介需谨慎,避免信息被滥用导致“被虚开”。
5、 收取“开票费”虚开发票:小金额亦可能获刑
违法手段:郑州某咨询公司虚构业务、伪造资金流,以收取“开票费”虚开197万元发票。
处理结果:法定代表人被判刑1年,公司纳入失信名录。
启示:虚开普通发票超50万或100分且30万,即达到入罪门槛,可判2年。同时,企业采购发票“抵税”等于主动埋雷,一经查处补税、罚款、滞纳金三连击。
6、税务人员勾结中介:受贿5年刑期警示
违法手段:重庆某税务干部勾结中介,违规办理股权变更登记并收受贿赂,导致税款损失480万元。
处理结果:税务人员被“双开”并判刑5年,涉事中介被追责。
启示:“一案双查”机制下,税务人员与中介合谋作案必遭严惩。企业切勿迷信“找关系”,合规办理才是唯一安全路径。

2025年金税四期深化“以数治税”,企业发票、资金、业务数据全链条监控,异常交易无处遁形。对于企业而言,合规是唯一出路。在这里,我们建议企业:
1、审慎选择中介:核查中介资质,签订权责协议,定期评估其服务合规性。
2、强化内控管理:建立优惠适用清单,避免政策滥用;业务凭证、资金流水、物流单据“三流”需完整匹配。
3、定期风险自查:根据税务部门发布的风险指引,定期排查涉税风险。
4、提高全员合规意识:高管需明确“偷逃税可补缴,虚开必入刑”的法律红线;财务人员需定期接受最新税法培训,杜绝违规操作。
最后,以上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