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五点六万颗恒星后,科学家发现我们的太阳有点不正常。一直以来,天文学家都认为太阳只是银河系数千亿颗恒星之一,从四十六亿年前诞生到现在都是平平无奇,是一颗乏善可陈的黄矮星。
但最近研究了五万六千四百五十颗恒星后,天文学家发现太阳似乎有点不对劲。简单来说,它不像同龄的其他恒星那样活泼,而是更稳定、更持续,似乎是在尽量不打扰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像是被设计好的一样。

这五万六千四百五十颗恒星的数据来自nasa的caprier望远镜和欧空局的gaia capiar,盯着十六万颗恒星寻找行星的同时记录了它们的亮度变化。gaia则测量了十七亿颗恒星的位置距离和化学成分。天文学家从中挑出五万六千四百五十颗和太阳类似的季行主续星,给它们做了个大体检。
结果出乎意料,太阳虽然是季行星的标准模板,但在活动性、化学成分和稳定性上跟兄弟姐妹们比总有点不合群。

·第一个不对劲的是太阳的化学成分。一般的黄矮星都是油青和少量重元素组成的,但是太阳的元素构成相较于它们显得非常低,比如金属含量就低了一倍多,甚至太阳系可能都不是银河系原著名,是若干一年前银河系和其他星系相撞后进来的。

·第二个不对劲的是太阳的稳定性。凯普尔观察到在五万六千四百五十颗巨星星中许多亮度波动剧烈,有的周期短至几天,有的像心跳般跳动,太阳却稳如老狗,亮度变化仅百分之零点一,周期规规矩矩十一年。这种超稳定性在同类恒星中极其罕见。
在以上三种情况的叠加下,三十八亿年前开始的地球生命演化之路才没有被打断。直到今天除了几次太阳要搬外,人类文明也没受到什么太阳的危害。当然了,这也有可能只是火机科学家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观测太阳不过几十年,在太阳四十六亿年的历史中连一秒都不算,也许下个阶段的太阳就将恢复和其他恒星同等的活动水平。

到时候频繁的亮度变化和药班爆发都会影响地球生命的存在,也许只有等到可控核聚变实现之后,有了自己的人造太阳才能彻底摆脱对原生太阳光和热的依赖。到时候在人造太阳的光辉下,人类文明的足迹可以到达太阳系任何一颗星球,甚至是遥远的太阳系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