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遗忘的松口文魁塔,始建于170年前,加高后曾做过国民党的碉堡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2024-10-23 17:37:02

梅县松口仙溪村的松源河西岸,有一座5层古塔名叫仙口塔(原名文奎阁),始建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有170年了,是松口仙溪一带的名胜古迹,过往行人和村民登上此塔,仙溪村和车田村一河两岸的风光尽收眼底。以前梅县松源、桃尧到松口的古驿道从塔下经过,把守了仙口塔,就等于扼守了松口到桃尧、松源的水陆两路关卡。建国前,国民党曾派兵日夜把守此塔,随时观察水陆两路人员的往来动向。

仙口塔的顶层及葫芦形塔剎

仙口塔外观

仙口塔外观2

170多年前,仙口村的村民为了村中能多出人才,为家乡增光添彩,大家节衣缩食,共同集资建造了文奎阁,塔高三层。村里的读书人每次考试前都会先去塔前焚香许愿,考取功名后则会到塔前焚香谢恩。据《闽粤梁氏宗祠通览》一书介绍,文奎阁建成之后,村中考取进士、举人、秀才等功名的人明显增多,科举时代担任县令以上职位的共有8人。

仙口塔正面

民国年间,仙口村有四人出国留学,2人当过县长,出了3位将军。约1500人的仙口村,近百年间正式考上大专院校的累计有百余人,其中2人考上清华大学,部分人后来成为大学校长、教授、高级工程师、作家、记者、医生、书画家等。

仙口塔外观3

抗战时期,历经近百年风吹雨打的文奎阁已部分崩塌,塔下的道路坑坑洼洼,松源河西岸的河堤也有多处崩塌。1939年2月,塔附近的仙口村人梁国才担任梅县县长。1940年,梁国材的弟弟梁特峰也担任了闽粤赣边区剿匪指挥官,经常要从塔下经过,梁国材县长便叮嘱其弟弟梁特峰出资修塔,并加高2层至5层,方便登塔的人眺望四周的乡村美景。梁特峰还出资将仙口塔下面的道路填平修好,崩塌的堤岸补好并加高。

仙口塔背面外观

1941年6月,将焕然一新的文奎阁改名为仙口塔(山口村也称仙口村),由梁国材县长亲自题写修塔碑文,镶嵌在塔的二层外墙上,“仙口塔”三个字在石碑的中间至今仍十分醒目。塔修好后,村里人和过往行人可以轻松登上仙口塔,饱览松源河沿岸的客家民居和沿河的竹林秀景等。

二层碑刻(碑文为时任梅县县长梁国材撰)

我们看到,现在位于松口仙溪村的山口与小金之间的仙口塔高5层,约21米,平面六边形。塔身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内部为木楼板,木质楼梯可达顶层。首层无窗,二层五面开窗,三层四面开窗,四五层六面均开了窗,方便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松源河两岸的仙溪村和车田村的美景。破四旧时,镶嵌在大门上方的塔名匾额被拆,塔内的木质材料也全部被拆除,登塔尽情欣赏松源河畔美景已成为奢侈的想法了。

侧面外观

塔内现状

附仙口塔碑刻全文:

“仙口村旧有文奎阁,建于咸丰四年,为胜。清士子文会之所。余少时犹闻长老道其遗事,惟岁久倾圯。而塔下孔道与堤均洼陷崩剥。余任县事之翌年,弟特峰复奉闽粤赣边区剿匪指挥官之命,往来期间,乃属(通“嘱”)其于暇日出资葺而新之,并于阁上加建二层共五层,以便眺瞩。塔下之路,洼者平之,堤之崩者补之且加高焉,乡人行者游陟于此,可以豁抱纾襟而穷揽一村之胜景矣。工既蒇,因阁既加高,为易题塔名以副其实,并略纪其修缮始末云”

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年六月吉日梅县县长梁国材题”

1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