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有了名字才有归属感,宠物有了名字才能真正感受到主人对自己的喜爱。
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人名、地名、动物名和国家名,这样种名字背后往往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尤其是各个国家城市的命名,因为历史文化影响和地域战争原因,一些城市的名字会一变再变。

我们所熟悉的印度首都名字从德里变为新德里就是地域原因,想必大家都清楚。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重要城市的命名肯定是本国决定,其名称也是本国历史文化的具体浓缩。
但你知道吗,我们国家至今还有一座城市是外国人命名的,而且这个名字留存已久但仍然沿用至今。

按照常理说这个城市的名字应该要改,那他为什么不改呢?这座城市又是哪一个呢?
一、这座城市及其背后故事我们揭晓答案之前我们先做一个测试,通过给出的几个关键词大家猜测一下这个城市名称。
这几个关键词就是“北方、港口城市、教育重镇、工业发达”,不知道您想到的是哪一个?

现在揭晓答案,这个城市就是大连。
有不少人会对这个答案感到诧异,因为大连这个地名叫起来感觉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地名”,这又怎么会是外国人起的名字呢?
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大连,来了解大连的前世今生。
大连又被人称之为滨城,因为濒临渤海的缘故所以也是海滨之城的意思。

这个重要的沿海城市不止现在,在以往地位也是举足轻重。
就以2022年大连市的调查数据为例子,2022年大连市常住人口达到608.7万人,在这个占地面积为12574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一年的GDP就高达8430.9亿元。
这是大连作为国务院钦定的副省级城市最大的底气,人口、工业、教育和经济就是大连发展的驱动引擎。

随着现代产业发展,大连的造船、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也在齐头并进。
但又有谁想过这个现在风光一时的大连,在早年间也有过被外国管辖的经历?
也正因为有了这个经历所以才有了大连名字的由来,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连的雏形。
“大连”这个地名从古代到近现代经历了多次变化,古代大连地区又被称为青丘、将军山,到了明清时期更名为旅顺口,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对旅顺这个地名一定不陌生。

明清之后尤其是清朝末期,因为社会动荡、国内外矛盾复杂多变,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启了百年屈辱史。
这段屈辱历史直到现在也仍然刻骨铭心,“大连”历史也夹在其中。
早在1880年李鸿章向朝廷上书的时候就以“大连湾”称呼相关区域,这也是源于民间传统的称呼。
这个始于近代的称呼就这么保留下来,开始被官方所接受和使用。

到了1897年,随着清政府和列强关系的逐步恶化,也因为各个帝国主义国家加快了对中国的侵占和瓜分,北方邻居沙皇俄国对大连湾的觊觎之心昭然若揭。
可以说从清朝康熙年代开始沙俄和清王朝就出现矛盾,沙俄想要瓜分吞并清朝领土的意愿一直很强烈。
直到1897年随着清朝势微他们才终于抓到机会。

在1898年随着清政府和沙俄的一纸协约,沙俄名义上租借了中国的旅大地区(今大连)并且命名为“亚瑟港”。
在俄语中他们将这个港口称为“达理尼”(音译),意思是远方的城市。
从世界地图来看大连确实在沙皇俄国远东更远的位置,且因为沙俄自古以来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版图西部的欧洲区域,所以将其租借的大连湾称之为远方的城市也没问题。
但此时大连的归属和统辖并没有固定下来。

不止是沙皇俄国盯着清朝这块“肥肉”不放,一边的日本也在时刻盯着。
日本见沙俄在东北地区赚取了巨大利益后,他开始动起歪心思。
1904年日本和沙俄因为大连湾的租借为题展开交锋,最后结果以日本胜利告终。
而后日本取代沙俄获得了大连湾的实际控制权,日本人在“达理尼”名称的基础上音译其为大连。

所以归根到底大连这个名字也是沙俄奠定的基调日本人最后“一锤定音”。
至此日本开始对大连长达数十年的统治管辖,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我们才行使对大连的主权。
那在日本投降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连的名字有没有发生变化?根据大连城市简介来说还是有过变化的。

解放后的1949年4月1日,大连与旅顺合称为旅大市。
198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旅大市正式更名为大连,并且长期保存下来直到今天。
也就是说之前我们也考虑过为大连湾及附近区域修改名称,但因为行政区划等因素最终还是改了回去。

有些人认为大连这个名字是屈辱的象征,是侵略者所命名的城市我们应该换掉。
但并不是说这样的观点较为狭隘,只是没有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来看待名字命名的问题。
上述我们讲到日本人是在沙俄明明基础上取其音译名为“大连”,但日本在当时也充分考虑了大连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将其命名为“大连”能够更容易被人接受。

日本人也不傻,他们既然已经接管了这个地方那肯定要当地百姓越能接受他们越好。
因此在城市命名上大连本地百姓越能接受越好。
所以与其说日本将此地取名“大连”顺应了沙俄,倒不说顺应了中国历史传统。
1.传承百年不宜轻变
现在百年过去我们为什么还不改名?一方面,因为从1981年之后“大连”的称呼已经是官方认定的,对于这种既定事实我们也不好去更改。

尤其是国家承认的,没有重大变故一般不会推翻。
另一方面从历史文化传承角度将,最早提出“大连”说法的也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人。
有明确记载的是李鸿章的上书中将其称之为“大连湾”,这也算是我们流传下来的称呼。
因此“大连”不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象征,在历史文化基础上命名的“大连”自然不会轻易更改名称。

2.改名费时又费力
像大连这样的大城市、副省级城市,北方数得上名号的交通城市、旅游城市和工业城市,城市名字的变更往往预示着社会各个方面都要跟着变。
简单地说交通方面地图、站点、各大APP数据都需要跟着变。
书籍方面更不用说,教科书、杂志、报纸等等要变得更多。

在大连的高校也不少,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都是数一数二的高校,这些学校的名称要不要变?
高校名称变化可不是说变就变的,教育部等多部门要从多方面考量。
人们的观念、叫法、对城市知名度的影响等等都是需要纳入考量范围内,这就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所以面对这种费时费力的变更,还是保持现状比较好。

3.“大连”原本寓意就好
大连原来的寓意就是“大而联通”,因为是北方为数不多的港口城市所以在交通方面被予以厚望。
大连是北方内陆城市连接海洋的重要港口,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就像是“万达”意为万事通达的意思,大连也被人们寄予厚望。

所以这座俄语意义上的“远方城市”寓意美好,保持现状继续使用也比较好。
加之更改地方大城市名称可不是件容易事,国家有许多以大连为中心的战略规划,也有许多以“大连”命名的地区规划,如果城市更名那这些项目名称就会显得十分滑稽。
三、大连发展前景展望大连这个城市名称短期内似乎不会改变,而且就目前来看大连名字便与不变也不影响大连自身的发展。

因为受到交通、人口、工业、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大连的发展也十分迅猛。
尤其是2022年之后在各种政策的加持下大连地区产业、高校相互结合发展,提高了大连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影响,大连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地区影响力越来越显著。
现在的大连无论从人口、政治、经济、交通、社会和文旅等方面讲已经大大超越了百年前他国统治时期水平,并且在政策支持和鼓励下大连今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有时候我们希望通过改名以达到改头换面的效果,就像印度的首都变为新德里一样。
但对于大连我们不需要这么做,因为一些屈辱历史我们已经刻在骨子里,改不改名我们都不会忘记。
更何况大连本就是本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说法,我们对这种叫法也不会有抵触和怨言。

因此“大连”虽然名义上使外国人取的名,但深入了解之后我们才会明白其中的奥秘,我们才会知晓为什么这个名字能留存到现在。
结语
主要城市命名和重要街道命名都是有深意的,在其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动因。
就像是甘肃地区的敦煌、酒泉、张武等地的命名就和汉朝的霍去病密切相关一样,“大连”背后也有一段悲壮历史。
了解大连我们会为百年前的大连惋惜悲伤,理解大连我们会为现在大连的发展拍手鼓掌。
大连这个称呼是沉重的,因为他背后是中华民族近百年的屈辱历史。
大连这个称呼又是厚重的,因为他背后又是我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大连
海洋+海洋,大连签约 央视网 2022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