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66个暂编师番号大全:首任师长名单,各自最终归宿(2)

公子毋庸近代说 2024-02-23 08:43:40

1929年1月,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军队编制,向名义上服从中央政府的各省军阀部队授予正式番号。包括中央军在内,编余而又未被裁撤的师级作战部队,一律以“暂编+数字”编为“暂编xx师”,属临时性番号。

但是,这样的临时性编制却让各省军阀们钻了空子。他们在中央政府给予的额定正式编制以外,又私自扩军豢养私兵,且都冠以“暂编师”番号,以此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避免被中央军吞并。

因此,“暂编师”这一临时番号从1929年至1946年,被国民政府几度撤销又恢复,恢复又撤销,至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岛,前后一共编成了66个暂编师。

在上篇文章里,已经将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师至暂编第10师向读者做了详细介绍,本篇,就从暂编第11师开始讲起——

暂编第11师 师长 王子修 (中将)

王子修,山东寿光人,陆军中将,生卒不详。

1936年12月18日,由日军在华北地区扶植的伪蒙军“大汉义军”第1旅,在旅长王子修的率领下于绥远实施战场起义,投入傅作义麾下,被编为新编第6旅。

照片中站在左边的,便是新编第6旅旅长王子修。

这张照片拍摄于1937年7月8日,拍照者叫作孙明经,是当时赴华北记者团里的一名战地新闻记者。

面对采访,王子修对孙明经说,虽然我们加入过伪军,但终归还是中国人。若是照他们(日军)周详险恶的计划,绥远恐怕就保不住了。东北已经没了,华北若是再落敌手,国家也就亡了,这就是我们在战场上“反正”的意义。

傅作义向华北记者团介绍绥远抗战时说道,王子修于12月18日晨,率四个团,二千五百余人,枪支二千二百支,子弹六十万发,以及军用粮秣器材等,开至与我预定地点兴和县榆树乡一带集结听候编遣。对绥远抗战的胜利,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王子修起义后,率部跟随傅作义第7集团军辗转于第8战区、第12战区执行作战任务,先后参加过太原会战、绥远冬季攻势等对日军、伪蒙军的多次作战。

1940年1月18日,新编第6旅扩编为暂编第11师,王子修出任师长,晋衔中将,隶属暂编第3军战斗序列。

1947年,暂编第11师番号改为第197师。

1948年12月10日,该师在怀来被华北野战军歼灭大半,余部逃回北平。

1949年1月21日,该师余部随傅作义在北平起义,开赴涿县接受和平改编。

暂编第12师 师长 赵保原 (中将)

赵保原(1904年—1946年),山东蓬莱人,陆军中将。

暂编第12师前身,是伪满洲国派遣军李寿山支队入鲁作战的第4团,团长赵保原。

1938年11月18日,赵保原率部“反正”,该部被改编为国民党第8行政督察区保安第3旅。

1939年3月,赵保原的保安第3旅与昌邑、平度 、莱阳、海阳、即墨、胶县6县的保安团和游击队合编为“鲁东抗日联军”,赵保原兼任总指挥。

1940年初,赵保原所辖“鲁东抗日联军”被改建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2师,赵保原出任师长,划归山东游击总司令沈鸿烈指挥。

1944年2月,赵保原兼任山东省政府第二办事处主任 ,下辖3个行政督察区,同时又被任命为山东挺进军鲁东军区中将司令官,成为名义上胶东地区的军政领袖。

1945年9月,赵保原率暂编第12师驻防青岛胶县,隶属第28军建制。

该部驻防胶县期间,国共和谈正在进行,而赵保原却经常主动制造摩擦,与八路军胶东军区部队激战达37次,对我胶东解放区造成了严重危害。

八路军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对其恨之入骨,命副司令员吴克华制定作战计划,誓将赵保原部一仗歼灭。

1946年6月8日夜,胶东军区集中全区部队,与山东野战军一部共计7万兵力,由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指挥,对驻守胶县城内的暂编第12师发起攻击。

战至6月9日中午12时,暂编第12师被打得只剩下了一个团。赵保原率残部突围时伤重毙命,殁年42岁。

国民党方面则另有一说,称赵保原突围无望不愿被俘,举枪自戕。

暂编第13师 师长 罗折东 (少将)

罗折东(1905年—1982年),湖南安乡人,陆军少将。

1940年2月26日,暂编第13师在福建漳州成立,该部由第75师第225旅和原伪广东和平建国军的3个团合编而成,罗折东出任师长,隶属第3战区建制。

暂编第13师参加过上高会战、浙赣会战等著名战役。

1945年4月1日,暂编第13师番号改为第75师,仍由罗折东担升师长。

1947年,罗折东调任整编第70师副师长。

同年7月8日,罗折东在山东郓城被解放军俘虏,不久即被释放。

罗折东获释后再不愿参加内战,返回南京即申请退役,随后在长沙建油铺街公馆长期居住,读书习字,不再过问政治。

新中国成立后,罗折东回到安乡老家定居,落户安乡县三岔河镇马村人民公社。

1982年因病去世,终年77岁。

暂编第14师 师长 廖运泽 (中将)

廖运泽(1902年—1987年),安徽淮南人,陆军中将。

1938年12月,有着西北军血统的暂编第14师,被中央军92军从建制中调出,这样一个步兵师不呆在步兵军,却被奇怪地编入了全由原东北军骑兵部队组成的骑兵第2军。

同时,骑兵第2军原来所辖的骑兵第3师、骑兵第6师还突然合并,骑兵第6师的番号被撤销。这样一来,骑兵第2军的编制就变为了由一个骑兵师和一个步兵师的超常规组合。

出身东北军的骑2军军长徐梁,也看出了这样的编制不大对头,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西北军搭配东北军、骑兵师搭配步兵师,这个配置本来就很奇怪,而由西北军组成的暂编第14师师长一职,却又由黄埔一期出身的蒋系中央军将领廖运泽出任。

这么奇怪的部队编建,意示着残酷的夺权斗争即将开始。

果然,老军长徐梁不久即被调离,由廖运泽出任军长一职。

之后,骑兵第2军华丽转身,马上就变成了中央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就这样被中央军吞并了。

抗战胜利后,骑3师被裁撤,暂编第14师与第46师合并,编入邱清泉兵团,在陈官庄被解放军团灭。

而此时的廖运泽,已经荣升第8绥靖区中将副司令兼第一纵队司令了。

淮海战役结束后,廖运泽奉命南撤,改任衢州编练指挥部中将副司令。这期间,廖运泽心情烦闷,早已对大厦将倾的国民政府不再抱有任何期望。

1949年5月,解放军胜利渡江后,廖运泽放弃指挥,一声不响离开部队,悄悄跑去了香港,当起了寓公。

1953年,廖运泽回到南京,历任江苏省人民政府委员兼参事室参事、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并先后当选江苏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江苏省第四、五届政协副主席。

1987年9月27日,廖运泽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5岁。

暂编第15师 师长 刘宗宽 (中将)

刘宗宽(1905年—1992年),陕西蒲城人,陆军中将。

刘宗宽原是杨虎臣旧部,历任第17师51旅副旅长、第38军司令部参谋、陕西军管区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1940年初,暂编第15师组建完成,刘宗宽出任师长。暂编第15师与新编第34师在河南灵宝地区编成第36军。

1941年10月,刘宗宽手的一名团长在黄河边上武装走私时,被胡宗南的卫队查获。

胡宗南以“纵兵走私”为由,将刘宗宽押赴重庆土桥监狱候审。

而蒋介石仅仅凭着那名团长肆意攀咬的证词,竟在刘宗宽的案件卷宗上批注了“枪毙”二字,幸而在后来的军法审判中被改判有期徒刑13年。

1943年12月,刘宗宽在鹿钟麟鼎力担保下保外就医,终脱牢笼。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高兴,突然想起了刘宗宽,大笔一挥,赦免了刘宗宽余下的刑期,并召其重回军队任职。

可是,此时的暂编第15师已被裁撤,在陆军大学教育长徐培根的推荐下,刘宗宽到重庆行营任参谋处长,之后升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参谋长、代理参谋长。

1949年11月28日,重庆解放在即,刘宗宽悄悄离开长官公署,去到重庆大学杨清教授家中隐蔽,等待重庆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刘宗宽受刘伯承邀请,出任南京军事学院合同战术教授会副主任。

1992年7月29日,刘宗宽因突发脑血栓,在重庆病逝,享年87岁。

暂编第16师 师长李强 (中将)

李强(1905年—1952年),江西遂川人,陆军中将。

暂编第16师的前身,是国民政府军政部第24补充兵训练处,以该部4000余新兵为基础,于1940年改建为暂编第16师,李强出任师长,隶属第29军建制。

1942年,李强升任第29军副军长。

1943年,李强调任第6战区暂编第15军副军长兼镇平师管区司令。

1944年豫湘桂会战中,李强率部死守许昌城三天三夜不退,获第一战区司令官蒋鼎文嘉奖,其所率部队被许昌父老乡亲誉为“李铁军”。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召开“整编会议”,大幅裁撤冗余军官。李强名列编遣名单,被安排进入中央警官学校高级警官班受训,等待受训结束重新分配工作。

期间,不知何故,李强被重新召回军队,出任中央训练团高级部员,并于1946年12月晋衔中将。

1947年3月,眼见内战愈演愈烈,心灰意冷的李强申请退役,返乡闲居。

1952年7月,李强在镇反运动中被错误对待,以“国民党特务”的“罪名”拟对其镇压。

尽管吉安专区人民政府及时发现错误,马上纠正,并派出干部持公文迅速赶往遂川县禾源镇阻止执行,但因通讯及交通不便,最终还是未能挽回。

1980年12月,李强获平反并恢复名誉。

暂编第17师 师长 王雷震 (中将)

王雷震(1898年—1983年),山西稷山人,陆军中将。

1935年,35军军长傅作义为了增强地方武装力量,在绥远各县乡村普遍建立了乡自卫队,统一施行1至3个月的军事训练,共训练了壮丁约十万人。

1936年春,由各乡自卫队中选拔若干骨干到归绥集中受训,发给武器,组成绥远省常备队。并以此为基础成立绥远游击军,编为两旅6团,共18个大队。

1940年,绥远游击军改建为正规部队,其中一部编为暂编第17师,王雷震出任师长,隶属暂编第3军建制。

1944年,王雷震升任暂编第3军副军长,指挥部队奇袭萨县鄂尔格逊之日伪军,予敌以重创。

1949年9月19月,王雷震随董其武将军参加绥远起义。

而他的老部队暂编第17师,早在8个月前,就跟随傅作义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了。

新中国成立后,王雷震历任包头军分区司令员、包头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包头市市长、蒙绥陕坝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

曾当选内蒙古自治区政协第四、第五届委员。

1983年10月,王雷震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暂编第18师 师长 卢浚泉 (中将)

卢浚泉(1899年—1979年),云南昭通人,陆军中将。

1940年初,随着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重兵驻防滇西、滇南。7月,进入云南的中央军已达20余万,大有占据云南之势。

云南省主席龙云为求自保,在全省113个县征召兵员,迅速新建了7个步兵旅,番号从第1旅至第7旅,官兵皆为云南子弟,隶属滇黔绥靖公署。

1943年7月,这7个旅又改建为6个暂编师,其中第1旅改建为暂编第18师,卢浚泉出任师长。

1944年,卢浚泉升任第93军军长。

1945年9月,卢浚泉率第93军,随中国第一方面军司令官卢汉进驻越南,接受日军投降。

1946年6月,第93军被调回东北参加内战,暂编第18师隶属该军建制。

1948年3月,卢浚泉任锦州警备司令。5月,兼任第6兵团司令官,第93军军长由盛家兴接任。

1948年10月15日,锦州城破,第93军被歼灭,暂编第18师也未能幸免。卢浚泉被俘后,先后在东北、北京等地学习改造。

1959年12月,卢浚泉获特赦后,任云南省政协委员会秘书处专员。

1978年,卢浚泉被特邀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9月20日,卢浚泉在昆明病逝,享年80岁。

暂编第19师 师长 龙绳武 (中将)

龙绳武(1906年—1991年),云南昭通人,龙云之子,陆军中将。

1943年7月,滇黔绥靖公署步兵第2旅改建为暂编第19师,戍守云南,由龙绳武出任师长。

1945年11月21日,暂编第19师番号撤销。

1945年12月,龙绳武任第60军副军长,但始终未去就职。

1949年8月,龙云联合在港的黄绍竑等44人发表声明:“拥护中共,号召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员与蒋氏集团决裂。”

次日接见记者时,龙绳武表示将跟随父亲一同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龙绳武曾短期来到北京,随后以返回香港处理私人事务为由,返港后便一直滞留不归。

1954年底,龙绳武赴台,出任中将参议。

1962年,龙云病逝,北京为其举办追悼会,龙家后人及亲朋故旧也在香港举办了追悼会,而龙绳武皆未出席。

1991年,龙绳武在台北病逝,终年85岁。

暂编第20师 师长 安纯三 (中将)

安纯三(1906年—1955年),云南镇雄人,陆军中将。

1943年7月,滇黔绥靖公署步兵第3旅改建为暂编第20师,戍守云南,安纯三出任师长。

1946年6月,第93军被调去东北参加内战,暂编第20师隶属该军建制,但安纯三此时已卸任师长,未赴东北。

1948年10月,暂编第20师在锦州被东北野战军歼灭。

1948年11月,安纯三任云南省第1区(昭通)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起义,安纯三在昭通响应起义。

1950年3月,解放军第43师进入昭通,安纯三以士兵多为彝族,分散在各地不易集中为由,故意拖延拒绝部队整编。

随后,安纯三将部队拉入深山为匪,与解放军对抗。

解放军第43师128团团长范金标率部将其剿灭后,安纯三只身逃往昆明。

1950年12月26日,安纯三向人民政府投案自首,关押期间染病获保外就医。

1955年8月,安纯三在昆明病逝,终年49岁。

———因篇幅有限,《国民党66个暂编师番号大全》系列文章,至本篇已经介绍了其中的20个,余下的46位师长,将在后续的文章中逐一介绍。文章每日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0 阅读:53

公子毋庸近代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