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副主席有6位,为何副总理只选了4人?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2024-12-20 14:40:49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宣布周恩来担任政务院总理,当时在挑选副总理这件事上,周总理深思很久。

当时已经确定了6位副主席,其中有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三位民主人士,这也可以看出在选择副主席时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影响力,在党内的威望等等。

最后在周总理深思熟虑后,确定了4位同志担任副总理,协助周总理处理日常事务,那么这四位都是谁?他们有何过人之处?

第一位是董必武,这位生于1886年的先辈,曾是清朝秀才。因其深厚的学识与德高望重的风范,毛主席尊称其为“董老”。

早在1903年,年仅17岁的董必武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正义感。他因不满当官者对考生的欺压,毅然参加了包围贡院的斗争。1911年,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来,董必武毫不犹豫地投身于革命的汹涌洪流之中,自此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

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活跃于全国的运动浪潮之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董必武作为湖北代表参与了党的一大,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论资历,他见证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中的诸多关键节点,论人品,他刚正不阿、坚守正义,论贡献,他在革命的各个阶段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延安五老”之一,实至名归。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漫长岁月里,董必武老先生一直在幕后默默耕耘,与周恩来并肩作战,共同领导地下工作。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依然为了革命事业与国家建设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自从担任副总理一职后,他在工作中表现得极为出色。

在刚上任的那几年,他秉持着铁面无私的原则,坚决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公正执行。60年代在三年困难时期,董必武家中由于人口众多而粮食供应不足,生活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即便如此,他依然坚守原则,严厉告诫妻子和孩子,任何人都不准利用他的名字去谋取私利。

第二位是陈云,他是担任副总理时间最长的一位,从政务院到国务院,连任5届副总理。李先念同志曾对陈云给予了极高的赞誉:“我一生有两个老师,徐向前教我如何打仗,陈云教我怎么管经济。”

无论是周恩来总理在领导国家全面建设过程中,还是邓小平同志在推动改革开放等伟大事业时,都离不开陈云先生在背后的精心运筹与深谋远虑。他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建树堪称令人惊叹。

尤其是在担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期间,在上海进行调查时,他与上海市长陈毅经过多次深入商讨,果断决策停止银元的发行与流通。这一举措迅速稳定了上海的金融市场,不久之后,人民币便顺利占领了上海市场,充分彰显了政府的威信与决策的英明。

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核心成员,陈云的革命功绩与思想风范有目共睹。1995年4月10日,陈云因病逝世。

第三位,郭沫若。在大众的认知中,一听这个名字就想到他是一名作家。然而,在他丰富而多元的一生中,其头衔远不止于此。他是集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戏剧家、书法家以及思想家、革命家等众多身份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从个人来说,郭沫若和毛主席之间有深厚的情谊,1945年重庆谈判时,郭沫若曾赠予毛主席一块手表,这块产自瑞士的手表,圆形表盘,表盘“12”数字下有“Ω”符号字样。据毛主席警卫员回忆,毛主席直至去世一直佩戴着这块表。

60年代,毛主席和郭沫若的诗作唱和成为了文化界的一段佳话。例如1961年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观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当即挥笔写下了一首七律,他们之间还是“诗友”。

最后一位是黄炎培,早在抗战即将胜利之时,黄炎培便受邀前往延安。在延安的窑洞里,发生了著名的“窑洞对”。

当时,黄炎培与毛主席的谈话持续了十几个小时之久,黄炎培提出的“兴亡周期率”这一问题引起了毛主席的浓厚兴趣。黄炎培的观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将会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如何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成为重中之重。

黄炎培学富五车,德高望重,他的学识与见解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独特的思考维度。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多次向黄炎培请教各类问题,甚至有时在大半夜将黄炎培请到中南海进行深入的交流。

在长期的交谈过程中,两人之间的情谊日益深厚,并且他们还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在书信中,黄炎培对治国理念和一些方针政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对于那些有益的建议,毛主席总是虚心采纳,而对于一些不太适宜的建议,毛主席也会坦诚直言批评,这种真诚的交流方式彰显了他们之间纯粹而真挚的友情。

这四位副总理,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背景、才能与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岁月里,他们与周总理携手共进,共同为新中国的稳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6 阅读:2497
评论列表